真正的“开挂”是怎样的?李保成就是现成的答案。他是毛主席百万雄兵中的最强者。强到

纸短情长啊 2025-07-15 10:35:29

真正的“开挂”是怎样的?李保成就是现成的答案。他是毛主席百万雄兵中的最强者。强到什么程度呢?答:他半年立4次特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歼敌1700余人,被家乡人民送过三次记功匾。 信源:空降兵战斗英雄李保成6个月4次立功 记功用木匾 - 中国军网 在军史馆的一角,静静陈列着三块樟木匾额。每一块都重达十多公斤,长逾一米,虽历经风雨,油漆剥落,但上面雕刻的字迹却力道千钧,清晰可辨。 它们分别是“为民立功”、“功上加功”、“剿匪功臣”。这些木匾并非来自官方嘉奖,而是由一个村庄的百姓自发筹资、亲手刻写,送给他们引以为傲的子弟——李保成 1927年出生于河南林县的李保成,19岁参军,既没上过军校,也无太多经验,却天生具备一种野兽般的战斗直觉和过人胆识。 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巷战正酣。刚当上排长不久的李保成,竟敢孤身一人,仅带6枚手榴弹,便与数百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 而他那股不要命的冲劲,竟把敌人唬得不敢轻举妄动,几十人纷纷缴械投降。李保成一人便俘敌数十,顺带缴获了大量军火。 此战之后,他荣立一等功。消息传回河南老家,整个赵官村都轰动了。村民们凑钱请人打造了第一块匾,上书“为民立功”,右侧小字记录了他洛阳之战的功绩。 如果说洛阳之战的胜利还有几分运气,那1948年底的淮海战役,则彻底坐实了李保成的本事。 在淮海战役的收官阶段,李保成专挑硬骨头啃。面对敌人的坚固堡垒群,他仅用7颗手榴弹,就干净利落地端掉了5座碉堡,为大部队扫清了最大障碍。 这一战,几乎成了当时解放军攻坚战里的一个神话。他也再次荣立一等功。捷报传来,家乡人民的自豪感彻底被点燃,又一块匾送到了李家,上书“功上加功”,光荣至极。 1950年,李保成随部队进入贵州剿匪。贵州地形复杂,土匪熟悉山林,上级对此颇为担忧。可李保成却不以为然。 在之后半年的剿匪作战中,他带着部队在贵州大山里“七进七出”,以少胜多,打得土匪闻风丧胆,超额完成了任务。 短短六个月,他竟先后四次荣立特等功。至此,“战神”之名传遍全军。家乡父老送来了第三块匾:“剿匪功臣”。 这三块来自人民的匾额,不仅是荣誉,更成了李保成精神世界里最坚实的支撑。 1951年,李保成入朝作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天生“好战”的他回到了老部队8连,再次担任连长,直奔炮火最猛烈的前线。 上甘岭的残酷,无需赘述。在面积不足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美军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李保成率领8连(后与9连合并),在597.9高地的一号坑道里,死守了整整14个昼夜。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8连的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坚守阵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与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 指导员王土根是8连的中流砥柱。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下,他始终坚守在坑道中,用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每一位战士。 面对弹药匮乏、空气稀薄的困境,他组织伤员救治,安抚战士情绪,确保指挥系统顺畅。他的沉着冷静,成为全连的精神支柱。 小通讯员虽年纪最小,却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他穿梭于炮火之间,传递着连长和指导员的命令。 一次,他为将紧急命令送达前沿,不顾自身安危,冲过敌军火力封锁。虽身负重伤,他仍咬牙坚持,完成任务后,简单包扎伤口,又继续投入战斗。 战士赖发均的壮举更是令人动容。在一次攻击敌军地堡时,他主动请缨,带着炸药包匍匐前进。面对敌军密集火力,他全身多处负伤,却毫不退缩。 最终,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炸药包塞入地堡射击孔,拉响导火索,与敌军同归于尽。他的英勇牺牲,为8连扫清了障碍,激励着全体战士奋勇杀敌。 当战斗结束时,两个连加起来,只剩下了8个人。撤退途中,又牺牲了两人。当他们互相搀扶着走出阵地时,已是遍体鳞伤。 1954年,李保成随部队回国,此后历任团长、副师长等职,直到1983年离休,2005年病逝。 回顾他的一生,支撑他所向披靡的,除了那股不怕死的血性,更是来自人民的信任与嘱托。那三块百姓赠予的木匾,早已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惊人能量的源泉。

0 阅读:15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