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听,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4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2021 年,一篇攻克 “拟椭圆同调” 难题的论文登上《Acta Mathematica》,审稿人用 “手术刀般精准” 形容其论证逻辑。 当学界为这位中国数学家的突破惊叹时,很少有人知道,七年前她还是广州一所 985 高校里 “最不受欢迎的老师”。 课堂上座率常年不足三成,学生在评教系统里写 “听她的课像在听天书”,最终因教学考核连续不通过被辞退。这位在学术与教学间经历过山车式转折的学者,名叫郇真。 时间倒回 2015 年,刚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的郇真回到国内,入职中山大学数学系。 彼时的她,简历上堆满耀眼的标签:北大本科、普林斯顿七年博士生涯、290 页的博士论文曾让导师赞叹 “开辟了新视角”。但站在讲台上,这些光环瞬间黯淡。 她主讲的线性代数课,课件里的定理推导像跳棋般跳跃,前一秒还在解释矩阵乘法,下一秒已切入特征值的抽象推论。 有学生在知乎匿名吐槽:“她在黑板上写满希腊字母时,眼里的光比星星还亮,可我们连最基本的步骤都没跟上。” 期末评教,她的得分在全系垫底,系主任找她谈话时,她委屈地说:“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为什么他们听不懂?” 这样的困境持续了三年。她试过把课件改得更细致,甚至逐字写下讲课稿,但课堂上依旧是大片空座位。 有次她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发现只有两个学生坐在后排刷题,见她进来,其中一个小声说:“老师,我们是来占座复习别的课的。”2018 年第三次教学考核失败后,学校通知不再续约。 收拾办公室时,她翻出父亲 —— 北师大数学系教授 —— 给她的信,里面写着:“做研究是跟知识对话,教书是跟人对话,得先听懂对方的频率。” 这句话让她在空荡的办公室里坐了一下午,第一次意识到:顶尖学者与优秀教师,或许需要两套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转机出现在 2019 年底,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方守仁主动联系了她。这位曾培养出多位院士的学者,没问教学考核的事,只跟她聊了三小时 “拟椭圆同调” 的研究进展。 当郇真用通俗语言解释清楚纤维丛上的指标定理时,方守仁当场拍板:“我们要的是能啃硬骨头的学者,不是只会念 PPT 的讲师。” 入职华科大后,学校给了她三个 “特权”:可以自主调整课程难度、配备三名博士生助手负责课后辅导、每年有半年时间专注研究不必承担教学任务。 这些支持让她如鱼得水。她重新设计线性代数课程,把 “拓扑结构” 比作 “搭积木”,用 “地铁换乘” 解释向量空间的映射,甚至带着学生在实验室用 3D 打印演示几何变换。 有次讲到同调群,她搬来一堆魔方:“每个魔方的混乱状态,都对应着同调群里的一个元素。” 课堂上座率渐渐从最初的五十人涨到两百人,有学生在朋友圈发她的板书照片,配文 “原来数学可以这么酷”。 更重要的是,摆脱了教学压力的她,得以全身心投入研究。“拟椭圆同调” 是代数拓扑领域的 “硬骨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后,全球学者都在寻找破解路径。 郇真带着博士生泡在图书馆,逐页翻阅三十年来的相关论文,在黑板上画满密密麻麻的交换图表。 2020 年疫情期间,她居家办公时突然灵感迸发,连夜给助手发消息:“试试用亚当斯谱序列构造上同调运算!” 那个凌晨,三人隔着屏幕推演到天亮,当最终结果浮现时,她在视频里激动得拍红了手。 2021 年论文发表后,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给她发来邮件:“这一突破让该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至少十年。” 而此时的郇真,正在给大一新生上基础课,黑板上画着最简单的坐标系。 有学生问她:“您现在还会想起在中山大学的日子吗?” 她笑着擦掉板书:“每个阶段都有要跨的坎,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真正擅长什么。” 这件事后来成了学术圈的公案。有人说中山大学错失了人才,有人赞华科大慧眼识珠,但郇真自己看得通透。 在一次采访中,她指着办公室里并排摆放的两样东西 ——《Acta Mathematica》的论文单行本和学生送的 “最佳教师” 奖杯 —— 说:“评价学者就像买鞋,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
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听,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
有意义的旅行
2025-07-19 19:54:07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