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9年,宋朝开国将领曹彬病重将逝,宋真宗含泪问道:"爱卿,你还有什么后事未了,有何遗言给朕?"曹彬想了一下,告诫道:"陛下,不可轻易对辽用兵。" 曹彬这个人,出生在931年的河北灵寿一个武官家庭,父亲是都知兵马使,姨父郭威后来还当了后周皇帝。他从小就稳重,管军队严,抱负大,能力强。951年郭威建后周,20岁的曹彬靠亲戚关系进柴荣军里管后勤。那时候赵匡胤还只是个小军官,爱喝酒爱交朋友,常找曹彬要酒喝。曹彬每次都用自己钱请他去酒馆喝个够,从不碰军粮。这事显示出他为人正派,不贪小便宜。 赵匡胤后来升得快,当上殿前都点检,管禁军,大家都巴结他,曹彬却总保持距离。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当皇帝建宋,曹彬还是不靠近。赵匡胤问他为啥,他说自己以前是后周皇亲,现在是宋近臣,专心干活都怕出错,不敢搞私人关系。赵匡胤觉得他靠谱,就重用他。这反映出曹彬懂分寸,不爱钻营。 964年冬天,赵匡胤下令打后蜀,宋军猛,66天就灭了蜀国。蜀地富,宋军很多人抢老百姓东西,曹彬管住自己部队,不让乱来。后来蜀地乱,赵匡胤让曹彬去平叛,他办好了。赵匡胤罚那些抢东西的将领,赏曹彬,曹彬推辞,说大家都有功,别只赏我一个。赵匡胤说就是要树你这个守法的榜样。这事让曹彬名声大噪,成了廉洁的代表。 974年,赵匡胤让曹彬当灭南唐的主将。他资历不深,别人不服,赵匡胤给他佩剑,说下面谁不听就砍头,还许诺灭了南唐封他宰相。975年11月,曹彬围金陵,破城前和将领们发誓不乱杀人。城破后,南唐亡,他真没让部队屠城。这仗打得仁义,曹彬功劳最大。 回京路上,潘美恭喜他要当宰相,曹彬说恐怕不行,因为北汉还没灭,天下没统一。果然,赵匡胤说等灭北汉再封。潘美偷笑,赵匡胤问了缘由,大笑赏曹彬20万钱。曹彬私下感慨,当官不就为多挣钱吗,相位算啥?这话说得很接地气,显示他看透官场。 976年赵匡胤突然死,赵光义继位当太宗。为稳局面,赵光义封曹彬枢密使,管军务,相当于国防部长。赵光义不是军人出身,对军队控制不强,就搞以文制武,提高文官地位压武将。曹彬懂他的意思,全配合,路上遇文官就停车让路。这让武将们泄气,文官牛起来,宋朝武将地位从此低,军队弱化,国力受影响。 986年,赵光义分三路北伐辽国,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曹彬领东路20万大军,本来形势好,但赵光义不懂军事瞎指挥,曹彬全听,导致东路军孤军深入,粮草断,兵疲,在岐沟关大败。宋军全线崩,机会没了。这次失败因为曹彬没坚持专业意见,顺从皇帝,毁了国家大事。 丢了燕云十六州,中原没天然屏障,从边境到开封800里平地,无险可守。宋朝成了先天弱的国家,经济文化再发达,也总在辽国刀下过日子。这痛点让汉民族记了好几代。北伐后曹彬被贬,一年后赵光义复职,叫他宋第一良将。他扛下所有锅,护皇帝面子,自己名声毁了,却成武将典范。但他这顺从害了国家。 曹彬一生打仗,灭蜀守法不抢,灭南唐不杀,仁厚有名。但当枢密使后,为迎合赵光义,带头贬低武将,任由瞎指挥输掉关键一战。他顾大局护皇帝,负重,但不是好军人。曹彬是赵光义的亲信,国家却因他丢了最好机会。 公元999年,曹彬病重,宋真宗赵恒问他后事和遗言。他想了想,说:“陛下,不可轻易对辽用兵。”这句基于他北伐教训,辽强燕云没收,轻动兵会损国力。真宗记住了,后来政策慎重。 曹彬死后,真宗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武惠。他儿子曹玮成了名将,守西北打西夏。宋对辽虽有起伏,真宗景德二年签澶渊之盟,宋辽称兄弟,宋给银绢,辽撤兵,换来百年和平,边贸兴旺。但宋军弱没改,武将低位,训练松。 曹彬功过混杂,军事上统一南方有功,但北伐败留隐患,燕云没收,中原门户开。仁厚守法留名,但配合以文抑武,国力衰。他担责护帝,成典范,却让宋朝随时面临侵扰。
公元999年,宋朝开国将领曹彬病重将逝,宋真宗含泪问道:"爱卿,你还有什么后事未
混沌于浮云
2025-07-31 19:16:36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