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昌浩在返回延安途中,躲在一户老乡家里养病,这天,一个男子突然敲门进来:“马家悬赏,献上陈昌浩的人头赏银10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的春天,西北的风依旧凛冽,祁连山脚下,甘肃山丹县的红石崖村里,一间低矮土屋的地窖中,陈昌浩正忍受着胃病的折磨,地窖潮湿阴暗,几乎无法伸展手脚,他只能蜷缩着,靠草药和冷水维持着意识,而屋外,马家军的搜查队正逐户排查,脚步声与狗吠声交织,空气紧绷得像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弦。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躲避游戏,几个月前,陈昌浩所在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到重创,部队损失惨重,他与徐向前被迫率领少数警卫员突围,试图返回延安,将西路军的真实情况报告中央,然而,在敌军的严密围剿下,三十多人一路死伤离散,最终只剩下他们两人彼此为伴,陈昌浩的老毛病在连续奔波和严重饥饿中复发,胃如刀绞,连行走都变得极为困难。 当他们来到山丹县时,形势已十分危急,敌人四处张贴通缉,重金悬赏西路军高级干部的性命,就在此时,他们遇见了一个采药人,这个人操着熟悉的湖北口音,与陈昌浩一交流,发现竟是同乡,老乡的这层关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信任纽带,采药人没有多问,便领他们到了他姐夫家中避难。 这位姐夫名叫但复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乡医,虽不富裕,却医术扎实,为人正直,他起初并不知道来人身份,只觉得这位“病人”身体虚弱,说话间却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沉稳,他心中虽有疑虑,却出于本能地接纳了这个看上去需要帮助的人。 敌人并没有放松警惕,不久后,村里就有兵丁上门检查,他们手持马枪,语气粗暴,四处翻找线索,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但复三见势不妙,便将陈昌浩藏入地窖,自己则假作镇定,拿出家中积攒的羊毛与士兵周旋,他用旧物换取时间,用低声下气换取平安,士兵们虽然疑心未除,最终还是拎着羊毛离去。 可这只是开始,几日后,一支新的搜查队突然而至,这一次,带队的是一名气焰嚣张的军官,他踢开房门,目光如刀,直奔屋内而来,陈昌浩正卧床休息,来不及转移,这名军官执意要查清床上之人身份,但复三情急之下跪在地上,请求对方高抬贵手,并拿出家中仅存的银元,军官冷眼看了几眼,收下钱财后,才算作罢,等门关上,那一刻的紧绷才悄然松弛。 此事之后,但复三意识到,继续留人在家已是极大的风险,他连夜将陈昌浩转移到村外一处山洞,山洞虽能暂避耳目,却冷得刺骨,他用破棉被包裹病人,又每日翻山越岭采药送食,他用山中的柴胡、甘草、生姜等草药熬汤,为陈昌浩缓解胃痛,那些药味苦涩熏鼻,但在没有条件的环境中,这已是最珍贵的治疗方式。 在山洞的那些日子里,陈昌浩每日醒来能见到食物与药汤,就知道自己还活着,他也明白,自己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这个乡医用全部的勇气和善意守护着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承诺与交换,只有默默承担与不计代价的付出。 但复三并未因这段经历改口称呼他为“首长”或“领导”,始终只当他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离别时,他送上干粮与一张手绘的路线图,简单叮嘱几句,便转身回村,他没有送行太远,只是站在原地,目送一个本该死在敌军刀下的人走向新的希望。 陈昌浩一路艰难向东,翻山越岭,躲避盘查,途中,他混入一支驼队,装扮成贩运药材的商人,到了永昌县,敌人设卡检查,险些被识破,幸亏驼队里的汉子们有默契,迅速围成一圈,将他护在中间,有人故意打翻药篓,吸引注意力,才让他避过一劫。 几经辗转,他终于抵达兰州,在那里,他被八路军接应,随后前往西安,再回延安,当他站在宝塔山下,望着中央大礼堂的方向时,心里的风雪仿佛刚刚停歇。 后来,延安为西路军幸存者召开了欢迎大会,那天,陈昌浩站在台上,面容憔悴却神情坚定,他向在场的每一位战士讲述了逃亡的过程,也提到了在甘肃,那一位冒着全家性命之险救下自己的乡医,他没有说太多赞美的话,只说了一句,若不是他送的那几个窝头,若不是那口地窖,自己今日根本无法站在这里。 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反而最打动人心,台下的幸存将士齐齐起立,掌声如雷,他们明白,每一张悬赏告示的背后,都有普通百姓在用生命守住信念与情义。 陈昌浩回到延安后,始终没有忘记那段经历,他每年都托人向但复三家送药送书,直到多年之后,但复三早已不在人世,但那份在乱世中逆风而行的恩情,刻入了他的骨血。 信息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7年,陈昌浩在返回延安途中,躲在一户老乡家里养病,这天,一个男子突然敲门进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1 14:17: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