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山西永济市的考古专家们,为了打捞消失数百年的黄河大铁牛,于是在历经多方走访打听后,不惜用时一年之久,楞是在黄河河滩打下了5000多个探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早源于樊旺林的执念,这位永济博物馆的馆长,在一次听村民讲老故事时,被一个细节击中了神经,有人说,自家老人年轻时在河边摸到过“牛角”;还有人提到,过去盐船常常在某个河段底部被撞破船板,像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这些零碎的线索拼在一起,再加上他研读《蒲州府志》后发现的古桥记载,一件被时间掩盖的工程图景浮现在脑海。 唐代的蒲津渡,曾是连接东西的交通命脉,长安的粮食、兵马、商旅都要经过这里,当时的浮桥用竹索搭建,常年被暴涨的水流冲毁,于是朝廷动了大手笔,打造了铁索连结的浮桥,但要让这座桥牢牢固定在两岸,必须有地锚般的装置,于是,八尊铁牛应运而生,铁牛通体铸铁,体重高达数十吨,牛鼻子拴着铁链,牛腿下埋着铁柱,构成了古代桥梁体系中最稳定的节点。 可惜,这一切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元代战乱后,桥毁牛失,黄河改道,泥沙搬运,把这些古代工程奇迹深埋地下,几百年里,人们渐渐只记得“铁牛镇河”的传说,却忘了它们曾是桥梁的一部分。 带着这些线索,樊旺林带领考古队展开了艰苦的探查,他们没有高科技设备,全靠人工探杆,从河滩到滩涂,一点点打洞确认,每平方米五个洞,一千多平方米土地上打了五千多个探点,黄河水下的泥沙不是轻松能处理的,细腻、黏稠、不稳定,稍有不慎就塌方,整个过程像是在给黄河做针灸,试图从沉重的地层中,找出一点异样的“脉动”。 1989年的夏天,努力终于有了回应,一根探杆下去,传来一声清脆的“咚”响,那不是石头的沉闷,也不是树根的沙哑,而是一种金属被敲击的回响,考古队员紧张地挖掘开表层泥沙,一个巨大的牛头从土里露了出来,铜铃一样的眼睛、蹬地的前腿、微微下蹲的后腿,姿态像是下一秒就要冲向河流。 这并不是孤例,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续又有三尊铁牛现身,它们被厚重的泥沙包围,浑身锈迹斑斑,却依然能看出当年铸造时的精细工艺,每尊牛旁边还站着一个铁人,身高接近两米,打扮各异,有的戴着小帽,有的穿着长袍,民族特色分明,这种装饰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唐朝时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缩影。 更让人惊讶的是铁牛下方的结构,铁牛并非直接放置在地面,而是连接着多根粗大的铁柱,这些铁柱斜插入地下,长度超过三米,考古人员推测,这种倾斜方式正是为了抗衡铁索浮桥传来的巨大拉力,简单来说,桥面受力越大,铁柱就越稳固地扎入地下,整座桥就越牢靠。 那时的唐朝,长安长期粮荒,东边运粮西运成了国家级任务,蒲津渡的桥梁承担着沉重的物流压力,如果浮桥被洪水冲毁,不只是交通中断,更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隐患,所以,唐玄宗才会下令,用如此庞大的铁料建造这座桥,据后来的估算,这项工程耗费了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这个数据放在今天都令人咋舌。 铁牛的出土固然令人振奋,但接踵而至的是棘手的保护问题,这些庞然大物与地下铁柱、石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试图搬运的行为,都会导致结构失衡、文物破损,一开始,有人提议像秦俑一样建馆罩住;有人建议把铁牛搬到寺庙供奉;甚至有人主张重新埋回地下,免得风吹日晒,但最终,专家们参考了沧州铁狮子因搬迁受损的教训,决定采用“原地抬升”的方式——将铁牛连同周围土层整体托起12.2米,在原址上建展示平台。 这个方案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工程启动后,因为资金问题多次停工,地方财政配套不到位,招标单位变动频繁,铁牛在露天中风吹雨淋,锈蚀加速,许多人看着心疼却无能为力,直到国家文物局介入,拨款超过千万元,才终于在2004年完成了整个保护工程。 如今的蒲津渡遗址,四尊铁牛昂首挺立,仿佛从未沉睡过,走近细看,铁牛身上的细节依然清晰:鼻环锈迹斑驳却未断裂,肌肉线条饱满有力,牛尾末端的排水槽设计依稀可见,这不仅是雕塑,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是古代工程智慧的结晶。 站在铁牛前,人们很难不被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击中,它们曾在黄河边守护了五百年,目睹了粮船穿梭、战马奔腾,也经历了战争、洪水、改道、沉没,沉睡千年后,依然挺拔如初,它们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跨越时代的信念。 信息来源:永济市融媒体中心《【人文永济】埋在黄河底千年未腐——黄河铁牛》
河南有个怪现象,从古至今,人们都爱在黄河南边建大城市,假如黄河发大水,不是更容易
【2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