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我们的转向,实际上是表演给美国看,好让美国快点回心转意! 8月刚刚过去不到一周,在中印两国外长于上合峰会期间“短暂寒暄”后,印度商务部突然宣布:将放宽部分中国手机企业的组装限制,vivo、OPPO等品牌的部分产线将恢复审批。 这一消息迅速在中印经贸界引发讨论,甚至有声音认为“印中关系正在回暖”。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将注意力仅停留在这些“表面友好”上,无异于对国际博弈的误判。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印度军方宣布将在拉达克地区增派两个山地师,继续强化边境部署。 而在商务部“松口”之前不到半年,印度还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长城汽车在印投资的最终审批,涉及金额超过10亿美元。 一边拉拢合作,一边加紧防备,印度的“转向”,到底是在向中国靠近,还是在对美国喊话?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印投资同比暴跌72%,是近年来罕见的断崖式下滑。 与此同时,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却继续扩大,达51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印度一边从中国大量进口原材料与零部件,一边对中资企业设限甚至打压,典型的“吃饭砸锅”行为。 印度的这场“对华友好秀”,选在了一个很微妙的时间点——正值美印关系陷入低谷。 2023年9月,美国司法部公开指控印度情报部门涉嫌策划刺杀流亡美国的锡克教分子,该事件一度引发两国外交摩擦。 更早些时候,美国政府已连续两年在《人权报告》中点名批评莫迪政府对少数族裔的压制行为,并取消了多项对印贸易优惠待遇。对印度来说,美国的冷淡,既是羞辱,也是警告。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模式再次上演:在与美国关系紧张时,印度就表现出对华“缓和”的姿态——但这种姿态,从未触及战略层面。 合作议题多集中在农产品出口、制药原料等低敏感领域,涉及科技、基建、能源的战略合作则一律避谈。说白了,这不是外交“转向”,而是一场“可控表演”。 印度的算盘很清楚:通过一系列“对华姿态”,向美国传递信息——“看,我可能会靠近中国,如果你再不回心转意”。只是,这种投机式操作,能否奏效,恐怕连莫迪自己都没把握。 其实,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并非新鲜事。早在冷战时期,印度就曾成功在美苏间游走,既从苏联获得军事援助,又从西方引进农业技术,最终促成所谓“绿色革命”。 但时代变了,今天的中美竞争虽激烈,却在科技、供应链等核心领域有着清晰底线,对“骑墙者”的容忍度远低于从前。美印关系的蜜月期早已过去。 2016年至2020年,美国为拉拢印度,军售额从20亿美元飙升至180亿美元,甚至提出“印太伙伴”概念,将印度纳入遏华体系核心。 但自拜登政府上台后,印度因拒绝制裁俄罗斯、坚持购买俄油,与美方渐行渐远。莫迪2023年高调访美,最终却只带回90亿美元的无人机订单,远低于印方设想的技术转让与制造业转移承诺。 印度真正想要的,是美国的战略背书、技术转让与国际地位提升,比如入常、建立F-35组装线、获取更多芯片产业链转移项目。但美国从未真正视其为“平等伙伴”。 在美国眼里,印度更像是一个“可以利用但不必信任”的棋子。 而这,也正是印度外交策略的最大悖论:一方面极力追求“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又不断高估自身筹码,试图以“对华接触”来博取美方让步,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印度内部的“硬伤”也让它很难成为美国理想中的“替代中国”。2019年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米格-21被击落,飞行员被俘,成为全球军事圈的笑柄。 在经济领域,印度外资项目违约率近十年高达37%,远高于越南的12%;富士康半导体工厂因“政策变脸”被迫退出,成为外资圈警示案例。 世界银行2023年营商环境报告甚至将印度列为“合同执行风险最高国家之一”。就在中印关系看似“和缓”的同时,小米在印资产仍有48亿元被冻结,上汽集团收购MG Rover技术后遭遇专利诉讼。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印度并非一个可以轻信其“技术合作意图”的市场,尤其是在中美竞争背景下,一旦美国释放善意,印度极有可能以技术数据、产业资源为“献礼”,向美方换取筹码。 2023年,印度情报部门与CIA签署《安全伙伴关系框架》,建立情报共享与人员互访机制。这意味着,中资企业在印所面临的“技术被转移”与“数据被监控”风险远高于其他新兴市场。 技术转让一旦落地,可能就变成了印度对美外交的“投名状”。印度真正缺乏的,从来不是机会,而是战略定力与诚信。 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对印投资下降31%,而对印尼、越南的投资却分别增长40%与36%。 越南如今已承接62%原计划投向印度的制造业项目,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是印度的8倍。这场大国博弈中,真正输掉机会的,或许正是那个最爱“骑墙表演”的角色。 印度的所谓“转向”,归根结底,是一次战术性的外交操作,而非真正战略性的再定位。
美国服了,全世界不得不服!美国财长贝特森最近在东京说的话挺让人关注,他直白说
【45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