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日本人在大庆疯狂找油田,为此打了很多口井,但没想到,其中一口井只需要

历史破局者 2025-08-28 01:25:31

1930年,日本人在大庆疯狂找油田,为此打了很多口井,但没想到,其中一口井只需要在打300米就能出油,它就是著名的松基三井。 上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一直被贴上“贫油国”的标签,工业发展卡壳,啥都得靠进口。结果1959年那会儿,一口井喷出黑乎乎的原油,从此翻身了,年产几千万吨,稳坐国内头把交椅,还出口赚外汇。 日本本土石油少得可怜,工业和打仗都得靠外头弄。20世纪初,他们就开始眼红中国东北的资源,煤炭铁矿啥的先不说,石油是重头戏,因为飞机坦克军舰全靠它推动。1926年左右,日本就派人来东北转悠,找石油的迹象。到了1928年,听说东北有油苗子,他们更来劲了,派地质队带着俄国人一块儿勘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直接占了东北,搞了个伪满洲国,目的之一就是抢资源。石油对他们来说是命根子,二战打起来,美国一禁运,日本就急眼了,得自己找油田来补缺口。 从1930年开始,日本人在东北松辽盆地一带下血本,组建国防资源调查队,钻了好多探井。黑龙江扎赉诺尔那边先试了试,没啥大收获。 他们学了美国的钻探技术,用旋转钻机啥的,派小队到处测地质,挖浅井看岩芯。东北平原地广人稀,风沙大,他们就那么硬扛着,投了不少人力物力。1929年时,日本找油的心情特别急切,组建多支勘探队,用尽办法。 到1940年,他们在安达县打了一口井,深度1000米,就在后来大庆油田主要产区边上,只差一公里。 可惜啊,没见油气,他们觉得陆地不可能出大油,就停手了,转头去东南亚抢资源。 日本人在伪满洲国时期,勘探了十几年,钻井数量不少,但大多是浅井或小油田,产量不够塞牙缝。他们的专家当时还持老观点,认为石油主要在海相沉积里,陆相盆地没戏。 这就误导了他们,在松辽平原这么大一片地方,挖了30年也没挖出大油田。说实话,日本的技术那时有限,钻深井能力不行,1000米就到头了。要是再往下300米,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 那口井离松基三井才2公里,松基三井1300米出油,他们打到1000米就放弃,以现在的工艺,一天就搞定那300米。 其实,日本找油的野心从上世纪初就有了,他们进军东北,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石油。但技术跟不上,理念也落后,陆相生油理论他们不信,结果白忙活。 比如在安达附近的那口井,位置选得准,但深度不够。1940年钻到1000米,没油迹,他们觉得没希望,拆设备走人。 如果继续挖,油层就在下面等着呢。想想二战时,日本石油消耗一年才800万吨,要是大庆油田落到他们手里,战争局面说不定更惨。 幸好他们没坚持,否则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就难了。 日本人勘探失败的原因有几点。先是地质理论问题,他们信海相出油,忽略陆相潜力。 第二,钻井技术落后,当时的设备钻深井费劲,1000米就极限了。 第三,资源紧缺,美国禁运后,他们急于求成,转向东南亚,没耐心深挖。 这些加一块儿,就让大油田躲过了他们的手。 转到新中国这边,1955年就开始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地质队踏勘,1956年正式列入计划。 中国地质学家推陆相生油理论,坚持在盆地中心找。1957年定基准井,松基一井打到2300多米,见油层但没喷工业油。 松基二井也试了,没大突破。第三口,松基三井,位置在大同镇高台子,设计3200米深。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开钻,32118钻井队干活。 三个多月,取芯见含油砂岩,气味浓。 钻到1461米,井孔歪了,但决定完钻试油。9月13日射孔,原油渗出。9月26日下午,提捞后,黑油喷涌,日产稳定在9-13吨。 这标志大庆油田发现,储量56.7亿吨,年产4000万吨,从贫油国变石油大国。 发现后,大同镇改名大庆,油田命名大庆油田。 1960年大会战,调兵遣将,产量飞涨。松基三井不光是发现井,还产油1万吨,到1988年关井。 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上康世恩题字。 日本人听到消息震惊,他们在东北挖了那么久,没成。 情报部门从1966年中国画报上王进喜照片,分析位置在北纬46度左右,确认东北北部。 后来打听清楚,他们那口井只差300米。 这事儿说明,资源勘探靠技术也靠坚持。中国靠自家理论和技术,找到了大油田,改变了命运。日本占领东北抢资源,没得逞,反倒给我们留了机会。 石油不只是燃料,还是国家实力的底气。大庆油田的发现,让我们自力更生,工业腾飞。回想那300米,历史有时就这么巧,但也提醒人,机会总在坚持后头。

0 阅读:1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