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要塞:#和平天使嘎丽娅永被铭记#】#日寇割下他的头颅将遗体扔进松花江#

参考消息 2025-08-30 17:01:50

【绥芬河要塞:#和平天使嘎丽娅永被铭记#】#日寇割下他的头颅将遗体扔进松花江# 在良田广布的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以其四面环山的地貌呈现出别样的城市风貌。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接壤,这一战略位置使其在二战期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山河影像为信告慰抗战英烈#

侵华日军为构筑东部防线,在此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要塞群。如今,位于绥芬河镇北郊的天长山要塞遗址,静卧于713米的主峰之上,成为这段历史的沉重见证。

这处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建成的庞大军事工事,其遗迹如同狰狞的伤疤,遍布全山。沿主峰向四周山脊一线是重机枪火力点、防空火炮掩体和地下甬道。山体东侧和南侧坡面是密集的战壕和反坦克壕遗迹,西侧山坡腹地有多处火炮掩体和坚固水泥永备工事。

1945年,随着侵华日军战败,天长山要塞工事被炸毁,如今仅存分布面积近6500平方米的残垣断壁。1997年,绥芬河市人民政府将天长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绥芬河市中心的和平广场,记者见到一座以少女雕像为主体的“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雕像前摆放着鲜花和祭品。80年前,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一位英勇的17岁少女为了劝降日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名字叫嘎丽娅。纪念碑就是为嘎丽娅而建。

1945年8月初,解放绥芬河的战斗打响,但盘踞在天长山要塞内的日军残部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

8月12日,精通中、俄、日三国语言的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因其语言优势被推荐担任劝降日军的翻译。她勇敢地肩负起这项危险使命,随劝降小分队登上天长山。

据绥芬河市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内资料介绍,当时,日军禁止军人进入其阵地,只让会日语的嘎丽娅一人前往。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小分队其他成员在外焦急等待,突然要塞内传来一声枪响,旋即日军向要塞外展开射击,劝降失败,战斗随即打响。

战斗结束后,人们四处寻找嘎丽娅,结果连她的遗体也没能找到。只有一条残破的红头巾,挂在被炮火烧焦的树枝上……

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纪念馆内,讲解员冯丽指着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轻声讲述:“嘎丽娅生于1928年,是出生在绥芬河的一位中俄混血少女。这张照片是她与长兄张国烈的合影。”照片上的她笑容清澈,洋溢着青春的美好。

但在早年,她的故事并不广为人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公安档案里的二十余字记录,吸引了绥芬河市民孙伯言的目光:“当地居民张焕新的中俄混血姑娘三次到北山劝降日军,英勇牺牲。”从此,孙伯言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奔走,只为让这位为和平献身的少女被世人铭记。

2009年10月8日,取材自嘎丽娅事迹的“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落成。这座纪念碑高12.08米、重达4吨,主体为青铜铸造,其中嘎丽娅的雕像高3.7米,迎风矗立在象征山城和要塞的花岗岩基座上。雕像手持向天长山挥动的头巾,身后是火焰化作的双翅。

碑身正面,“友谊和平天使”六个大字庄重肃穆。基座侧面用中、俄文镌刻着俄罗斯总统普京2007年的亲笔题词:“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这不仅是对嘎丽娅个人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两国关系根基的深刻诠释。(文/陈向阳 赵国钰)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