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药热卖让医生敲响警钟#】#专家就减肥药发出警告# 俄罗斯《消息报》网站7月16日刊发题为《减肥药热卖让医生敲响警钟》的文章,作者是波林娜·索巴金娜。全文摘编如下:
据俄罗斯先进技术发展中心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其他同类减肥药在该国的销量增长了五倍。专家警告说,这些药物仅适用于患有糖尿病或肥胖症的人群。专业人士表示,自行服用这些药物的减肥者可能出现副作用或厌食现象。
《消息报》刊登本文以尝试解答减肥药有何种副作用、在哪些情况下有效以及能否治愈肥胖症等问题。
减肥药销量大幅增长
减肥药在民众中大受欢迎。它们在春季的销量特别好,因为此时人们会为夏季做准备。
减肥药的销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仅在2024年有所下滑。俄罗斯一家制药和咨询公司的经理尼古拉·别斯帕洛夫表示,2024年减肥药销量下滑的原因是药店中出售的减肥药均为上一代产品,鉴于新药可能问世,消费者对老产品兴趣减弱。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减肥药的热卖是一种全球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自2022年年底以来,对这些药物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专家认为,这些药物的流行既与肥胖症患者增多有关,也与药品降价有关。
医学界对肥胖症的了解越来越多。俄罗斯卫生部国家治疗和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营养师叶莲娜·伊格纳季科娃表示,肥胖症不仅影响人的外观,也是一种严重疾病。她说:“肥胖症会与各种并发症同时出现。这些并发症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所有这些情况都推动人们寻找肥胖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内分泌学家奥列格·特洛斯图诺科夫预测说,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将患上肥胖症。他表示,体重超标问题在俄罗斯非常严重,70%的民众受到其困扰。
自行服用有安全风险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是类似于肠道激素(荷尔蒙)的合成物。它们能模拟激素的作用并刺激胰岛素的合成。服用者的食欲因此受到抑制,会产生饱腹感。此外,内分泌学家尼古拉·利霍诺索夫指出,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药物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过,医生警告说,减肥者自行服用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特洛斯图诺科夫表示,这些减肥药都是处方药,但许多药剂师会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出售它们。此外,在网上药店购买这些药物时也无需提供处方。
专业人士建议减肥者咨询医生以将用药风险降至最低。此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和腹泻。利霍诺索夫表示,30%至50%的用药者会出现这些胃肠道副作用,它们主要发生在治疗初期。
营养师阿纳斯塔西娅·塔拉斯科指出,减肥药可能造成胰腺炎、胆囊炎和抑郁症等不太常见的副作用,还可能加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
内分泌学家奥列格·西科尔斯基说:“我在从业实践中也遇到过严重并发症——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如果患者有胰腺炎病史,那么减肥治疗极有可能诱使其急性发作。”
特洛斯图诺科夫还提到另外一些副作用:胆结石、胃炎加重和糖尿病患者视力恶化。
伊格纳季科娃总结说:“必须咨询医生。只有医生才能评估具体情况下的风险和益处,为患者选择最佳用药剂量,并在整个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自行治疗是绝对不行的。”
特洛斯图诺科夫表示,人们在使用减肥药期间的食量会比平时小,还有一些患者会完全忘记进食,他们只喝水,这么做是十分错误的。
减肥药并非灵丹妙药
最初,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是为治疗2型糖尿病而研制的。人们后来发现这些药物也能降低体重,因此也用它们来治疗肥胖症。
塔拉斯科说:“这些药物的注册用途虽然包括降低超标的体重,但只适用于重度肥胖症和兼有肥胖症和并发症的患者。也就是说,目标患者要么出现了难以治疗的严重病态肥胖,要么在患有肥胖症的同时还有并发症。”
塔拉斯科解释说,如果一个没有肥胖症的人想要减掉几公斤体重,那么他最好将这些减肥药用作临时解决方案,因为研究表明,用药者的体重会在半年后再次增加。
特洛斯图诺科夫说,这类药物并不适合只需减去5公斤体重的人群。他说,这些人在使用减肥药时只会感受到副作用,而且他们无法达到治疗剂量,因为这些药的用量每4周都要增加一次。如果积极从事运动并保持正确饮食,不用吃药也能在这段时间里减去5公斤体重。
利霍诺索夫表示,借助药物来减掉几公斤体重的做法可能造成肌肉损失。如果只是单纯减重而不摄取足量的蛋白质也不运动,用药者可能患上“瘦胖子”综合征,即人看上去瘦,体重也正常,但体脂率高且肌肉不足。这种情况下,血糖、胆固醇、胰岛素、睾酮水平等指标都会出现异常。
利霍诺索夫说:“由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明显不足,用药者可能出现‘司美格鲁肽脸’,即其面部皮下脂肪组织的减少让脸变得更加消瘦和棱角分明,让皱纹变得更加明显并让人更加显老。”他还说,由于热量摄入过低,用药者还可能出现性激素分泌紊乱。
专家强调,药物只有在兼顾积极运动和改变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才有帮助。
塔拉斯科认为,如果减肥者在药物治疗结束后恢复过去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其体重也将再次增加。
她说:“这些药物并非仙丹。它们的效果取决于是否遵循医生有关饮食和运动的建议。所有药物只有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编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