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若将她的人生拆解,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职业变动,而是三次截然不同的赛道跨越。 从“外交翻译”到“田间劳动者”,从“新闻把关人”到“铁路外事推动者”,每一次转身都与时代同频,更彰显出一代知识分子在浪潮中的韧性。 2024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揭晓,让公众重新关注到唐闻生。这份荣誉看似聚焦“翻译”,实则是对她一生专业坚守的概括。 回溯她与语言的缘分,起点远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1943年3月,唐闻生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华人聚居区,父母的知识背景让她从小浸润在双语环境中。 1962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她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从语法细节到文化语境,从笔译技巧到口译反应,三年积累让她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功底,也为1965年进入外交部埋下伏笔。 外交部的十年,是唐闻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段高光赛道。初入外交部时,她从最基础的文件处理、口译辅助做起:面对外文电报,她逐字核对确保信息无误; 跟随前辈出席小型会谈,她快速记录要点,精准传递双方意图。凭借这份严谨,她逐渐接触核心工作,1972 年尼克松访华,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而唐闻生正是这场外交活动中的关键翻译。会谈现场,她调整语速,确认专业术语,甚至在遇到复杂表述时,用简洁的语言辅助解释,确保双方沟通顺畅。 这次经历,不仅让她的专业能力得到广泛认可,更让她在 1974 年 3 月至 1977 年 9 月间,升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部党组成员; 成为当时外交系统中备受瞩目的年轻干部,陪同领导人接见外宾、参与重要外交磋商,站在了中国外交的前沿。 然而,1977 年 9 月的一纸通知,让她的人生轨迹暂时转向。被下放到外交部五七干校后,唐闻生告别了熟悉的外交舞台,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劳动生活。 在这里,没有了英文文件与国际会谈,只有清晨 5 点的集合哨、田间的锄头铁锹,以及粗粮咸菜的日常。 她学着握起锄头翻地,泥土沾满双手和鞋底也不抱怨;插秧季卷裤腿踩进水田,弯腰插下每一株秧苗;收割季用镰刀割麦,将沉甸甸的麦捆扛到指定位置; 冬季在寒风中挖沟渠,手指冻得通红也坚持完成任务。 从脑力劳动者到体力劳动者的转变,落差巨大,但她没有消沉,而是默默适应,在与土地的接触中,感受基层生产的真实,也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 1978 年 11 月,唐闻生离开干校,返回外交部等待分配,直至 1984 年 3 月,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型 —— 调入中国日报社,担任副总编辑、编委会委员。 中国日报作为 1981 年创刊的英文报纸,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的重要使命,而唐闻生的加入,恰好将她的语言专长与外交经验结合起来。 她将外交部的严谨作风带到新闻工作中,审核每一篇英文稿件时,不仅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更注重内容传递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组织编辑会议时,她会结合国际视野,选定符合对外传播需求的报道主题,确保中国声音能够清晰、准确地传递到国际社会。这份工作她一做就是两年,直到 1986 年 4 月,再次迎接新的挑战。 这一次,她的战场转向了铁道部。1986 年 4 月,唐闻生担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后来又升任国际合作司司长。 此时的中国铁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也需要推动中国铁路走向国际。 唐闻生的外交经验与英语优势,在这里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她牵头与外国团队谈判铁路合作项目,从技术参数到合作细节,逐一敲定;在谈判桌上,她从容应对分歧,用专业的沟通推动共识达成。 这段任职持续到 1999 年 7 月她退休,她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壮大,更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铁路的国际化进程贡献了力量。 退休后的唐闻生,选择回归低调生活。唐闻生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多个重要的时代阶段,而她始终以 “做好当下” 的态度,在每一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正如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所认可的那样,她的价值,早已超越了 “翻译官” 的身份,成为一个时代里,普通人用专业与坚守书写人生的典范。 主要信源:(环球在线——独家专访:唐闻生印象——她在丛中笑;手机中国网——“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闻生:翻译可以为国家发声,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1 13:48:18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