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在加快经贸脱钩,最终摊牌或许已不可避免!9月8日,根据我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美贸易总值为2.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5%。不过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长3.5%。 这说明,中美经贸正在加快硬脱钩,而这还是在中美关税战休战的情况下。 说起来也巧,就在数据发布前几天,特朗普刚签了个新命令,调整了关税政策,说是对某些商品可以降到零关税,但核心的钢铁铝关税一点没动。这操作看着像是松了口气,实际上该卡脖子的地方一点没松。 广东有家做空调的老板就跟我吐槽,以前出口美国能有 15% 的利润,现在扣除 30% 的关税,利润率只剩 5%,工人工资都快发不起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跑到墨西哥去。 这种订单转移的情况现在挺普遍。美国天天喊着 "友岸外包",说白了就是让企业把工厂搬到他们的盟友或者邻近国家去。墨西哥、越南这些地方最近接了不少原本属于中国的订单。 有个做电子配件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现在得先把零件运到越南组装,再卖到美国,虽然多花了运费和加工费,但总比直接出口被征高额关税强。这种曲线救国的办法,短期内能保住一些市场,但时间长了,咱们自己的制造业根基就危险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科技领域的脱钩。美国在半导体这块卡得越来越紧,不光高端芯片不让卖,连设计芯片用的 EDA 软件都开始限制授权。 上海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工程师说,他们有个项目正做到关键时候,用的美国 EDA 工具突然被禁了,整个团队停了三个月,光损失就超过 2000 万。 这就好比你正盖房子,人家突然把水泥停供了,你说急不急?虽然咱们现在从美国进口的芯片只占 3%,但关键技术上的 "卡脖子" 问题一点没解决。 不过咱们这边也不是坐以待毙。东边不亮西边亮,很多企业都在开拓新市场。浙江有家做茶叶的企业,以前主要靠出口欧美,这两年转头开拓北非、中亚市场,今年前七个月出口额涨了四成多。 深圳一家做智能机械的公司更聪明,借着 RCEP 的便利,把产品卖到马来西亚,上半年出口量增长了 21.3%。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海关数据显示,咱们对 "一带一路" 国家的贸易额已经占了外贸总值的 34.6%,增长 11.7%,这部分增长正好对冲了对美贸易的下滑。 农产品贸易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以前咱们进口大豆六成以上来自美国,现在不一样了。今年巴西已经超过美国,成了咱们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光是 5 到 7 月就运过来 240 万吨。 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高峰期的 40% 跌到了 18%,得州的农场主急得直跺脚,说每蒲式耳大豆价格跌了 1.5 美元,今年收入少了 30 万美元。这就是脱钩带来的反噬,你加我的税,我就少买你的东西,最后两边老百姓都得受影响。 有意思的是,就算脱钩搞得这么凶,两国经济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的大豆、棉花,咱们还是要进口,2024 年分别占他们出口量的 51.7% 和 29.7%;咱们需要的飞机、半导体设备,也还得从美国买。 就在今年 5 月,两国还刚签了个协议,美国承诺未来三年给咱们供应 5000 万吨液化天然气。这说明什么?完全拆开根本不现实,谁也离不开谁。 但脱钩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美国那边因为加关税,物价涨得厉害,今年 CPI 都上去了 2.3 个百分点,老百姓怨声载道。咱们这边呢,一些靠美国市场吃饭的企业日子不好过,工人可能面临失业风险。 复旦大学有个专家说得好,美国搞的这些 "近岸"" 友岸 " 外包,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就是强扭的瓜,企业为了避税不得不增加成本,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说到底,中美经贸脱钩就像拆一台运转好好的机器,非要把零件往两边掰,结果只能是机器转不动,大家都没得赚。世贸组织那位负责人说的 "保护主义不划算",其实就是大白话讲的这个道理。 现在看,这脱钩的势头还在继续,但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真把路走死了,对谁都没好处。 或许等两边都感觉到疼了,才会明白过来,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毕竟这世界上,没有谁能关起门来把所有钱都赚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中美经贸合作暂停!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无果而终,中方不再给面
【29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