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杨靖宇珍贵照片~ 这是1927年,在河南确山县李湾村, 当时22岁的杨靖宇和朋友在一起的珍贵合影~ 杨靖宇(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原马尚德,字骥生 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那时候的他,还叫马尚德,刚满22岁,脸上没褪去学生的青涩,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和同龄人一起坐着 可谁能想到,这张照片里的青年,已经在一年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心里装着的不只是家乡的田埂,还有整个国家的未来。 1927年的河南确山,到处是苛捐杂税,地主催租的鞭子抽得农民直不起腰,官府的差役还时不时上门搜刮。杨靖宇刚从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回来,本来能找个安稳的差事,可他看着乡亲们被逼得卖儿卖女,硬是把书本一放,扎进了村里的农会工作。 那时候农会不好搞啊,地主跟官府勾结,见谁牵头就抓谁。杨靖宇怕乡亲们受牵连,总是自己先站出来,白天在地里跟大家一起干活,晚上就凑在煤油灯底下,教大家认字,讲“为什么要反抗”“怎么才能不受欺负”。 有次地主找来打手要砸农会的场子,他抄起墙角的锄头就挡在门口,大声说“要动农会,先过我马尚德这关”,硬是把人给逼退了。 照片里跟他并肩站着的,有两个是他的发小,一个叫张连山,一个叫李保山,后来都跟着他搞农运。可惜的是,张连山在1928年的确山起义里,为了掩护群众撤退,被国民党军抓住,没几天就牺牲了,死的时候才21岁。 杨靖宇后来回忆起这事,总说“连山是个硬骨头,到死都没吐露半个字”。那时候的革命,就是这样,前一天还一起笑着拍照的朋友,第二天可能就阴阳两隔,可没人因为怕就停下脚步。 22岁的杨靖宇,已经开始学着把个人的命运跟更多人的命运绑在一起。他知道光靠农会反抗不够,得有更有力的组织。1927年夏天,他在确山组织了第一支农民自卫军,手里的武器大多是镰刀、锄头,还有几杆从地主家里缴来的旧土枪。 就是这支队伍,后来跟着他参加了确山起义,打下了确山县城,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起义成功那天,他站在县城的城楼上,跟乡亲们说“以后咱们有自己的政府了,再也不用受欺负了”,声音不大,却让好多人红了眼。 后来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开始了四处转战的日子。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改了好几次名字,最后定了“杨靖宇”这个名字,“靖”是平定,“宇”是天下,意思是要平定天下的战乱,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从河南到东北,从22岁的农运组织者到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他走过的路越来越远,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强,可照片里那种不服输的韧劲儿,从来没从他眼里消失过。 现在再看这张照片,总觉得心里又暖又沉。暖的是,22岁的他那么有朝气,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革命者不是遥远的符号,就是像这样有血有肉的青年 沉的是,我们清楚他后来要经历多少苦难——在东北的雪地里,没吃的就啃树皮、嚼棉絮,跟日军打了无数场硬仗,最后孤身一人牺牲在濛江县的山林里,那时他才35岁。这张照片,就像一座桥,让我们能隔着岁月,摸到他年轻时的理想和勇气。 纪念杨靖宇,不只是记住他的牺牲,更要记住他22岁时就有的那份担当——知道世道难,却偏要站出来;知道前路险,却偏要往前走。这种精神,从来都不过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杨靖宇传》(中共党史出版社)、《确山县革命历史资料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杨靖宇纪念馆馆藏历史档案及照片说明
22岁的杨靖宇珍贵照片~ 这是1927年,在河南确山县李湾村, 当时22岁的杨靖
史海沉钩
2025-09-11 15:19:03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