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水深仅1.9米!太湖那么浅,为何两千年都没有淤废 曾经的华夏第一大湖云梦泽都消失了,而太湖平均水深仅1.9米,为何两千年来都没有被淤废呢,从古至今我国消失了不少湖泊,太湖凭什么能这么坚挺? 说起云梦泽为啥说没就没了,跟它摊上的“泥沙麻烦”比太湖大多了。云梦泽坐落在江汉平原,长江和汉江两条大河都往这儿灌,这两条河带的泥沙量可不是一般的多——长江年均含沙量能到0.5公斤/立方米,汉江也差不离,每年裹着几亿吨泥沙冲进云梦泽。更要命的是,云梦泽周边地势太缓,水流慢得像散步,泥沙一进来就沉底,压根排不出去,久而久之就把偌大的湖填成了平地。太湖就不一样了,它的入湖河流主要是西边的苕溪和南边的荆溪,这两条河的源头在天目山、宜溧山区,那些地方现在植被覆盖率还能到70%以上,古代的时候更是满山都是树,雨水冲下来的时候带不走多少泥。有数据算过,苕溪年均含沙量才0.1公斤/立方米,跟长江比差了5倍,每年总共带进太湖的泥沙也就200万吨左右,这点量跟云梦泽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光进沙少还不够,太湖能“扛住”淤塞,关键是它能把泥沙及时送出去。你看太湖东边,黄浦江、吴淞江、浏河好几条出湖河道摆着,这些河道就像太湖的“排水管”,不光能排洪水,还能把湖里的泥沙顺着水流带到长江,最后冲进大海。有人统计过,太湖每年通过这些河道排出去的泥沙差不多有180万吨,虽说比进来的少一点,但差额也就20万吨左右。这点泥沙沉积在湖底,分摊到整个太湖233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每年湖底也就升高不到1毫米——你想啊,1毫米有多薄?十年才1厘米,一百年才10厘米,两千年下来也才2米,而且这期间太湖原来的水深可能比现在深,再加上人类时不时清淤,自然不会淤废。 说到人类的作用,太湖周边的人早就明白“要保湖先保河”的道理。从宋朝开始,当地就有疏浚河道的习惯,那时候官府会组织村民清理河道里的淤泥,就怕河道堵了导致湖水排不出去,泥沙在湖里越堆越多。到了明清,朝廷甚至在太湖流域设了“水利同知”这样的专门官职,专门管水利工程,每年春天都会安排人去疏通入湖和出湖的河道,有时候还会清理湖岸边的浅滩淤泥。现在更不用说了,太湖流域管理局每年都会制定清淤计划,用专业的挖泥船清理湖底的淤泥,尤其是在入湖河口和航道附近,就是为了确保水流顺畅,泥沙能正常排出。 可能有人会问,那要是哪天上游植被被破坏了,或者出湖河道堵了,太湖会不会也像云梦泽一样消失?还真有这个风险。前些年太湖上游个别地方因为砍树种经济作物,出现过水土流失加重的情况,入湖泥沙量一度涨到每年250万吨,虽然后来通过退耕还林又降了回去,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太湖的“坚挺”不是天生的,是自然条件和人类守护凑在一起的结果。要是不管不顾,任由泥沙进来多、出去少,再过几千年,太湖说不定也会变成一片平地。 其实说到底,太湖能两千年不淤废,从来不是“运气好”,而是“条件好”加“护得好”。自然给了它少沙的入湖河流和通畅的出湖通道,人类则用千百年的水利智慧守护着这份资源。现在我们谈保护太湖,不光是防污染,还要护好上游的植被,通好下游的河道,这样才能让这片湖继续陪着我们走下一个两千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太湖水利史》(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太湖流域泥沙运移规律研究报告》、太湖流域管理局2024年度水利工作报告
平均水深仅1.9米!太湖那么浅,为何两千年都没有淤废 曾经的华夏第一大湖云梦泽都
史海沉钩
2025-09-11 15:34:22
0
阅读: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