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中场复盘:泡沫挤压后的新起点

新浪财经 2025-09-13 11:47:04

当资本退潮、故事时代的华丽外衣被剥去,中国创新药行业历经深刻的价值重估,正凭借扎实的业绩与全球化的雄心,迎来数据驱动的价值回归,站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上。

曾几何时,创新药赛道充斥着“讲故事融资”的狂热。PPT新药、管线泡沫、估值虚高……资本追逐的是未来幻想,而非当下实绩。四年寒冬洗礼,泡沫逐渐挤压,行业悄然蜕变。

年初至8月底,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高达108.64%,大幅跑赢恒生综合指数。这不是偶然,而是行业从“故事驱动”转向“实力驱动”的明确信号。

“泡沫挤压之后,留下的才是黄金。”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

港股创新药业绩扎实释放

2025年上半年,港股39家创新药企业总收入达1520.61亿元,同比增长7.66%;归母净利润282.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4.37%,多家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从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表现来看,港股创新药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格局。

传统大型药企与CXO巨头依然构成盈利支柱。药明康德、中国生物制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及药明生物位居前列,其中药明康德以82.87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展现出其全产业链布局的持续盈利能力。

一批Biotech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步入稳定盈利或成功扭亏的新阶段。三生制药、信达生物持续稳健盈利;百济神州、晶泰控股、乐普生物等企业更实现了显著的扭亏为盈,如百济神州从2023年亏损8.82亿元转为2025年上半年盈利0.96亿元标志着其研发成果成功转化为商业回报。

然而,亚盛医药-B、康方生物、荣昌生物、君实生物等企业仍处于战略投入期,尚未摆脱亏损。

这些数字背后,是创新药企业从“研发驱动”向“研发+商业化双轮驱动”转型的结果。BD(业务发展)合作、出海授权、自主研发产品上市放量,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创新药“出海”成果颇丰

据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逼近660亿美元,超越2024年全年BD交易总额。这不仅带来充沛现金流,更意味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获全球顶级市场认可,BD收入已然成为新的增长极。

如果提及出海,石药集团今年以来的表现可谓是气势如虹,通过"产品+平台"双线出海战略,累计完成五项授权合作,总金额超97亿美元,展现出多元化全球布局。石药的出海项目覆盖多样,既包括GLP-1口服小分子、ADC等热门靶点与技术,也涵盖AI药物发现平台,适应症拓展至代谢疾病、肿瘤和慢性病等重要领域。其交易结构凸显高价值特征,如STH2086项目首付款达1.2亿美元,AI平台合作总金额逾53亿美元,充分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表.石药集团2025年BD交易|药研网整理

NewCo模式屡见不鲜

中国药企出海模式正从单一产品授权向多元化战略合作升级。其中,对外授权凭借轻资产、低风险优势成为主流选择,而以设立新公司(NewCo)为代表的深度合作模式日益普及,成为实现全球价值最大化的重要路径。

这一转变既得益于国内药企研发实力的显著提升,也离不开国际资本对中国医药创新潜力的高度认可。药企通过授权合作不仅可获可观首付款及里程碑款项,实现研发投入快速变现,还可通过股权参与和销售分成共享产品长期收益。这种模式既分散了研发与商业化风险,又借助合作伙伴的全球网络推动产品高效落地。

众多案例印证了这一趋势:近期,恒瑞医药的Myosin抑制剂通过NewCo模式出海,潜在交易总额超过10.88亿美元,由投资方与高管共同发起成立BraveheartBio,并联合推进HRS-1893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而荃信生物与康诺亚也分别就其临床前及临床阶段的自免资产,以类似模式达成了总额数亿美元的交易,并获得了合作公司的显著股权。

政策暖风频吹

政策的持续赋能正为行业复苏注入关键支撑。港股18A章节的不断完善,以及为未盈利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上市标准,显著改善了创新药企的融资环境与流动性,为估值修复与长期发展提供了确定性。展望未来,创新药行业的投资逻辑愈发清晰。

在刚刚落幕的WCLC,中国创新药企集中展示最新成果。百利天恒自研EGFR×HER3双抗ADC(iza-bren)作为大会口头报告亮相,客观缓解率(ORR)达到100%,引发广泛关注;恒瑞医药与IDEAYA联合研发的DLL3ADC(IDE849)公布的Ⅰ期数据亦展现出成为同类首创及最佳的潜力。

即将举行的ESMO、ASH、SABCS等国际会议,仍将是中国创新药数据披露的关键舞台,同时也将成为BD交易的重要催化剂。下半场的机遇将属于那些拥有差异化平台(如双抗技术)、具备强大BD预期(如PD-1平台延展多靶点管线)、融合前沿科技(如AI赋能研发)、并布局全球高端赛道(如阿尔茨海默病、GLP-1药物)的企业。积极的临床数据仍是推动价值重估的核心驱动力。

历经研发挑战、价格压力与政策考验后,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展现出更强的成熟与韧性。

随着二级市场回暖、业绩高增长与出海加速,泡沫挤压之后的创新药,正以临床价值和商业成果为双翼,迎来一个更理性、更健康、也更值得期待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丨汪鹏

4 阅读:494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84

用户12xxx84

2
2025-09-13 17:55

美国打压,才知创新药历害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