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站在伊水河边,他显得很憔悴,衣服也大了一圈。 他站在伊水边那会儿,风从龙门

云隐幽谷觅仙踪 2025-09-14 22:47:51

周总理站在伊水河边,他显得很憔悴,衣服也大了一圈。 他站在伊水边那会儿,风从龙门的石壁缝里穿出来,卷过水面,带着点初秋的凉意。他没穿外套,身上的中山装似乎宽大了一圈,像是一下子瘦了不少。谁都看得出来,他有些憔悴,整个人藏不住的疲态。但他还是直着背,微微仰头看着那些石刻,一尊一尊地数过去,有时还低声跟在旁的特鲁多说点什么,用的是极清晰的普通话,语速慢,像是在讲给这片石窟也听。 那天是1973年10月14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访,按照安排要去洛阳一趟。他坚持亲自陪着,说是龙门石窟不能让客人只是走马观花。他已经住院前几个月,病情一阵紧一阵,医生不建议远行。他不听,说这是他职责里该做的。 那次去龙门,真的是走得慢。他走几步就得歇一下,但又不肯坐太久。他看着那套刚拓印出来的《龙门二十品》,翻得仔细,一页一页地摩挲,还举起来对着光看纸张的纹路。那是魏碑的精品,行家一看就知道值钱。他问了一句:“这多少钱?”售货员有些紧张,回他:“五百块一套。”他点点头,说:“想买一套送郭老,他喜欢这个。” 随行的人赶紧翻口袋,凑了半天,也没凑够。有人说:“让地方上送一套嘛。”他马上摇头,声音一下子重了:“不能开这个口,国家的东西不能随便送。”旁边又有人提议:“那先拿着,回去寄钱。”他说:“拿都不能拿,他们就不会再收钱了。” 他站在那里犹豫了很久,拓片放在手里迟迟不肯放下。后来他叹了一口气,把拓片交还,摆摆手,走了。 就是这一套拓片,谁都没记得那上面具体写了些什么,但记住了他没带走。不是带不动,是带不走。他身边的人后来回忆,说他在国外收到别国元首送的礼物,哪怕一只金笔,回国也是照章交外交部,从来没留下过一样。他的“规矩”不是对别人讲的,是拿来要求自己的。 那晚他住在友谊宾馆,身体不太舒服,晚上要吃药。他拧开瓶子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粒,滚到了地毯上,怎么也找不见。他不让医生重新拿,说不能浪费。那是进口药,不好配。于是他弯着腰,一点一点在地上摸,还自己掀了沙发边。好一会儿,他突然笑了,指着沙发脚边说:“在这儿。”药片有点灰尘,他也没皱眉,掏出手帕擦了擦,仰头就吞了。 医生看得直摇头,服务员都慌了,说:“总理,这药……”他摆手说:“没事没事。”吃完药,他又嘱咐服务员早点休息,说明早一定要提前叫他起床,不能让客人等了。 他从来不是那种把节俭挂嘴边的人。可你只要跟过他,就知道他对用东西有种近乎固执的克制。他不愿浪费一颗药,一张纸都尽量翻过来再写。 那顿晚宴上,洛阳的厨子端了一道本地名菜叫“洛阳燕菜”。大厨雕了朵牡丹,花瓣细致得像真花。他看了一眼,笑说:“牡丹都飞到盘子里来了。”身边人解释说是地方特色。他想了想,说:“叫‘牡丹燕菜’更好,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名字合适。”就这一句话,从此菜名就改了。 宴席结束时,他一一跟在场的干部握手。有人问他:“总理,明年还来看吗?”他点点头,说:“明年五一,我来看牡丹。”那时他说这话,神情轻松,还带着点笑意。 可谁也没料到,第二年五一,他已经病重得连床都下不了。那句“我来看牡丹”,成了空话。不是他不记得,也不是他变卦了,是他真的来不了了。 从1937年到1973年,他陆续来过洛阳四次。最早那年是为国共谈判而来,为统一战线奔走。后来的几次,大多与经济建设有关,水利、农业、工业,他样样要看。1958年,他站在三门峡坝前,看黄河滚滚而下,一站就是十几分钟。1959年,他去了洛阳一拖,对工人说:“咱们自己干,造出中国的第一台。”他说话不高,但铿锵有力,让人信。 1961年,他陪着尼泊尔国王参观龙门,还让陈毅写下“龙门”两字,刻在桥上。那时候他身子骨还好,走在前头,拍照、讲解,做得很利索。 1973年的这次,是他最后一次出京出省。别人能感觉出来他身子吃力,但没人敢说。他自己不当回事,说:“这点事,我不亲自来不放心。”就连医生也拗不过他,只能派了人全程盯着。 他一生节俭、严谨,但对文化、对历史却总有种温柔的耐心。他看石刻,不是浏览,是端详;他听人介绍古碑,不急不躁,还时常提问。有次有人问他怎么懂这么多,他答得简单:“我也是个读书人。”那话说得太轻,轻得像一句玩笑。 可读书人走得早。他没能再来洛阳,也没能再看牡丹盛开。龙门的佛像没变,伊水照旧流,只是少了那个在河边站着、身子单薄、神情坚定的人。 这世界上总有人把规矩扛在自己肩上,不声不响地走一程,就再没回来。他就是这样的人。

0 阅读:115

猜你喜欢

云隐幽谷觅仙踪

云隐幽谷觅仙踪

云隐幽谷觅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