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书生,夜晚行路经过一座破庙,看到一位老翁坐在月光下读书。书生好奇地凑上去

历史趣闻社 2025-09-15 00:28:04

唐朝有个书生,夜晚行路经过一座破庙,看到一位老翁坐在月光下读书。书生好奇地凑上去,却发现书上的字都不认识。老翁笑着说:“这你自然看不懂,你们阳间的姻缘都归我管。”原来这个老翁,就是月下老人,也被称为媒神 书生叫柳彦卿,刚考完乡试往家赶,这会吓得往后退了半步,手里的书简都差点掉地上。破庙的门早就朽了,风一吹“吱呀”响,月光透过屋顶的破洞洒下来,正好照在老翁的白胡子上,泛着点柔光。他咽了口唾沫,又凑回去:“老神仙,您……您说管姻缘,是真的?那书里写的,都是人的姻缘账?” 老翁点点头,把书往他面前挪了挪。柳彦卿再看,那些弯弯曲曲的字虽然还是不认识,却隐约觉得字里好像缠着细细的红线,晃眼一看又没了。“可不是瞎编的,你去年在苏州,是不是对隔壁茶坊的林姑娘动过心?”老翁捻着胡子笑,“你以为是没缘分,其实是她的红线早牵去了湖州,跟一个布商绑在了一起,你俩不过是露水般的眼缘。” 柳彦卿听得眼睛都直了——去年在苏州求学,他确实常去林姑娘的茶坊,看她煮茶的样子就心跳,可没敢表白,后来听说她嫁去了湖州,还难过了好一阵子。“那……那我的红线呢?”他急着追问,声音都比刚才亮了些。 老翁从袖袋里摸出个小锦盒,打开来,里面卷着一团红丝线,线的一端系着个小木牌,上面刻着“柳彦卿”三个字,另一端顺着破庙的窗缝飘出去,不知道延伸到了哪里。“你的红线长着呢,要往京城方向去。不过这姻缘啊,不光要我牵线,还得你们自己惜缘。就像田里的庄稼,我帮你把种子撒下去,你要是不浇水施肥,照样长不出好粮食。” 柳彦卿蹲在旁边,听得入了迷,又问:“那要是两个人红线牵错了呢?”老翁摇头,把锦盒收起来:“哪有什么错不错的?我牵的线,都是看你们前世的情分、今生的品性。有的人家境差些,可两人心齐,日子照样过得红火;有的看着门当户对,可心里各有算计,红线也会慢慢松的。” 说着,老翁从怀里摸出块桂花糕,递给柳彦卿:“饿了吧?这是我从月宫旁边的桂树上摘的花做的,吃了能沾点喜气。”柳彦卿接过来,咬了一口,甜得人心里发暖,连赶路的疲惫都消了大半。 天快亮的时候,老翁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该上路了。记住,到了京城,遇到穿青布裙、鬓边插着海棠花的姑娘,多留意些。还有,不管将来娶了谁,都要好好待人家,别让红线断了。”说完,老翁往月光里一站,身影慢慢淡了,连带着那本书也没了踪影,只剩破庙里满地的月光。 柳彦卿愣了半天,摸了摸怀里剩下的半块桂花糕,才敢相信不是做梦。后来他进京赶考,果然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遇到了个卖花的姑娘——穿青布裙,鬓边插着朵新鲜的海棠,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姑娘叫苏婉娘,父亲是个老秀才,家里虽不富裕,却知书达理。 柳彦卿想起月下老人的话,主动上前买花,一来二去就熟了。他发现婉娘不仅手巧,还特别善良,常把卖花的钱分给街边的乞丐。有次两人聊起姻缘,婉娘突然说:“我小时候梦到过个白胡子老人,说我将来的夫君,会在京城的海棠树下跟我相遇。” 柳彦卿心里一动,把破庙里遇到月下老人的事说了。婉娘听得眼睛发亮,从袖袋里摸出个小东西——是根细细的红丝线,一端系着个小木牌,上面刻着“苏婉娘”。“这是我十岁那年,在门口捡到的,一直戴在身上,你看……” 柳彦卿赶紧摸出自己的木牌,两块牌子放在一起,红丝线竟慢慢缠在了一起,分都分不开。后来柳彦卿考中了进士,娶了苏婉娘,两人一辈子和和美美,还常给孩子们讲月下老人的故事。 他们总说,缘分是天定的,可日子是自己过的。就像月下老人说的,红线只是个引子,真正能让姻缘长久的,是两个人的真心和珍惜。直到现在,还有人说,在有月亮的晚上,要是路过破庙,说不定能看到个白胡子老人,坐在月光下,翻着一本写满红线的书。 (根据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及民间传说改编)

0 阅读:48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