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个叫黄贵的人,看到朋友张万的妻子十分漂亮,就用计谋杀死张万,霸占了对方的妻子。十年后,张万的妻子发现了真相,可此时的她,已为黄贵生下了两个儿子,她会怎么做呢? 宋代嘉祐年间,临安府钱塘县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名叫张万,为人老实憨厚,勤劳本分,靠着一方薄田和手艺维持生计。 张万娶妻林氏,林氏出身小门小户,性情温婉,姿容秀丽。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温馨。 张万有一好友黄贵,两人自幼同窗,虽说黄贵后来未成大器,只在县衙帮闲,但因少年交情,张万对他仍推心置腹。 常邀他来家中饮酒吃饭,林氏也以嫂礼待之。谁知,这一份信任,却埋下了祸端。 黄贵见林氏美貌心生觊觎,心底渐渐滋生出邪念。他暗自盘算:若是张万不在世间,那林氏岂不就成了自己的?这念头一起,再难遏制。 某年秋日,张万受邀与黄贵一同去西郊寺庙进香,夜归途中,黄贵借着山路荒僻,骤然出手,挥起暗藏的铁器,猛击张万后脑。 张万连声惨叫都未发出,便倒在血泊之中。黄贵狠下心来,将尸首推入山涧,用乱石掩埋,然后假作镇定,独自归家。 次日,他上门对林氏谎称:“昨夜与贤弟同归,不料走散,想是迷路了。 待我再去寻寻。”数日过去,张万音讯全无,村人只当他失足坠崖,尸骨难寻。林氏悲痛欲绝,守寡在家,带着几分无依无靠的心酸。 黄贵见时机成熟,便常以帮衬之名出入林家,渐渐用甜言蜜语和假意的体贴打动林氏。林氏孤苦无助,终被迫与黄贵结合。 外人皆以为他是出于好心“收留寡妇”,谁知背后竟是一桩血案。 转眼十年,林氏为黄贵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八岁,次子六岁,聪慧可爱,正是母亲心头肉。 林氏虽与黄贵成家,却始终觉得命运坎坷,心头阴霾未曾散去。直到这一年春天,一场意外揭开了尘封的真相。 话说钱塘江畔常有商贩往来。某日,黄贵酒醉后与人闲谈,不慎露出口风,竟说起当年“替张万送归黄泉”的旧事。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名路过的小厮将话带出,辗转传到林氏耳中。林氏起初不敢置信,暗中追问,终于从蛛丝马迹间拼凑出当年的隐情。 当夜,林氏独自坐在油灯下,眼泪湿透衣襟。十年来的恩怨,如刀割一般割在心头。她想起亡夫张万的老实模样,又想起当年夫妻相携的点滴温情,胸口仿佛被石块压住。 若是沉默,亡夫冤屈无处伸张;若是揭发,眼前两个年幼的骨肉便要没了父亲,今后被人指责为“杀人犯之子”,将来如何在世间立足? 林氏整夜未眠,反复权衡。鸡鸣时分,她忽然起身,对着亡夫的灵位长跪不起,泣声低语:“夫君在天有灵,怨我十年来不察,受此贼人蒙蔽。 然妇人岂可贪眼前安逸,忘却你含冤而逝?你若地下有知,必恨我无情无义。今我愿舍己之安,誓讨公道,哪怕此后风雨飘零,孩子们受连累,我也要让你瞑目于九泉。” 翌日清晨,林氏带着两个儿子,梳洗整齐,径直去了县衙。她跪在衙门口,放声痛哭,控诉黄贵十年前的恶行。 县衙人多眼杂,很快惊动了知县。知县见其言辞恳切,泪流满面,便命人传唤黄贵。 黄贵自以为多年无人知晓,乍听林氏告状,登时面色惨白,百般狡辩。知县命衙役押他问讯,又差人往西郊山涧搜查。 数日后,果然在乱石中寻得一堆白骨,并残留布料碎片,与张万当年的衣衫相符。物证俱在,黄贵哑口无言,终于在严刑之下招认了谋杀真相。 此案惊动了全城。百姓无不唏嘘,叹林氏坚毅,宁舍现世安稳,也要替亡夫伸冤。知县秉公执法,当庭判决:黄贵谋害义友,罪无可赦,斩立决。 刑场之日,林氏带着两个儿子前往。她并非要让孩子亲眼目睹血腥,而是要他们明白:做人不可忘义,更不可因贪欲而走上歧路。黄贵临刑时,望着两个儿子嚎啕大哭,却悔之晚矣。 黄贵一命抵一命,张万的冤魂方才得雪。林氏却并未因此心安。她知两个孩子虽是无辜,却必背负父亲的污名。 于是,她毅然将他们托付给娘家兄长抚养,自己削发为尼,在西郊寺庙清修,日夜诵经,为亡夫祈福,也为两个孩子求一世平安。
宋代,有个叫黄贵的人,看到朋友张万的妻子十分漂亮,就用计谋杀死张万,霸占了对方的
屏风隔断相思
2025-09-20 14:54:22
0
阅读:1933
拒绝融化的冰
与其纠结过往,不如放眼将来。
秋天
这个仇你该等孩子长大了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