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起,中国的航运货运将不再受制于人,中资海杰航运从宁波港开出的船,不走马

天天纪闻 2025-09-22 14:43:41

9月20日起,中国的航运货运将不再受制于人,中资海杰航运从宁波港开出的船,不走马六甲海峡绕弯子,不挤苏伊士运河的独木桥,直奔北极开新路。   长久以来,传统航线的弊端一直困扰着全球航运业。拿马六甲海峡来说,美国军舰时常在此打着“保护航行自由”的旗号游荡,实际上却暗藏着随时封锁航道的威胁。   而苏伊士运河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一艘船的意外搁浅,就让这条承担全球15%海运量的黄金水道陷入瘫痪,整整6天时间里,369艘船只被迫在两端无奈排队,每日因延误造成的商品损失高达96亿美元,全球供应链也因此遭受剧烈冲击而颤抖。   中国作为外贸大国,70%的外贸运输依赖海运,每年仅运费支出就高达5300亿美元,平均每天要向他人支付14亿美元,这种被人扼住咽喉的滋味着实难受。   如今,北极航线的成功开通,宛如为中国航运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从宁波港出发的船只为例,上海到伦敦的航程直接缩短了2000海里。据估算,这一改变每年可为中国节省600多亿美元的运费。   这笔庞大的资金,若用于建造造价70亿的“雪龙2号”破冰船,可建造8艘之多;若以每所希望小学50万的造价计算,能够新建12万所,足以将偏远地区的学校翻新一遍。   而且,北极航线不仅路程短,速度也更快。中远海运此前执行的22个北极航线航次,累计节省了9万多海里的路程,相当于少绕地球四圈半,同时节省燃油89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多吨。   对于运输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对时间要求极高的企业而言,北极航线简直就是“供应链加速器”。以往走苏伊士运河需要40多天的运输时间,如今通过北极航线仅需19天,库存周转速度直接提升一倍。   其实,北极航线并非一蹴而就突然出现的。早在2013年,“永盛号”就已勇敢地顶着浮冰闯入北极;2017年,能破0.8米冰层的中国造货轮“天恩号”,满载风电设备沿着俄罗斯北岸成功抵达欧洲,将航行时间压缩至33天。   如今海杰航运能够实现常态化运营,背后离不开中俄两国多年来的携手努力与技术积累。俄罗斯拥有9艘核动力破冰船,其中最新的22220型“雅库特号”,破冰能力极强,能破开3米厚的冰层,其两个核反应堆功率高达60兆瓦,可在北极冰原长时间续航,无需频繁加油。   相比之下,美国在核动力破冰船领域则显得相形见绌,难以对北极事务施加有效影响。   从安全角度来看,北极航线具有传统航道难以比拟的优势。该航线紧贴俄罗斯北岸,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因地理限制难以涉足,毕竟北极冰盖下复杂的环境连核潜艇的活动都受到诸多限制,更不用说庞大的水面舰队了。   此外,俄罗斯强大的破冰船队会为航行船只全程护航,这些破冰船犹如钢铁巨兽,能轻松切开厚达3米的冰层,有效应对各种浮冰险情。   全球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北极航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北极航线每年仅有7至11月勉强具备通航条件,如今随着冰盖逐渐融化,通航窗口期不断延长,甚至普通货船在夏季也能全程通行。   中国在北极航线的发展过程中也积极作为,不仅建造了“雪龙2号”等科考破冰船,还在青岛建设了能够制造北极专用模块的产业带,亚马尔项目中的许多大型设备都出自中国工厂。   北极航线的开通,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层面,节省的巨额运费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进口商品的物流成本降低,货架上的欧洲奶粉、红酒等价格可能更加亲民;对企业来说,节省的资金可投入研发,推动产品升级。在   国家层面,不再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两条传统航线,大大增强了供应链的安全性。   美国若还妄图通过控制传统航运通道来制约中国,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策略了,因为中国商船已在北极冰原上稳步前行,这条依托俄罗斯海岸线的新航道,并非轻易就能被遏制。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成果显著,将曾经人迹罕至的北极冰原,成功转变为连接亚欧的黄金水道。俄罗斯凭借其在北极地区的地理优势和破冰船资源,与中国的资金、庞大需求以及先进造船技术紧密结合。   双方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为全球贸易开辟了新的路径,这种合作模式与格局,相较于在传统航道上受他人制约,无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战略意义。   从“天恩号”的试探性试航,到如今海杰航运的定期班轮运营,中国在北极航线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与战略布局,绝非一时冲动的冒险之举。   未来,随着北极航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有望成为全球贸易运输的重要通道,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 阅读:41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