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了15年,中国又帮了20年,却依旧穷得叮当响

在国际援助的历史上,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极受关注却又令人困惑的案例。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小国,先后接受苏联长达15年、中国2

在国际援助的历史上,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极受关注却又令人困惑的案例。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小国,先后接受苏联长达15年、中国20年的大规模援助,总时长超过三分之一世纪,却依然未能摆脱贫困。有人形容它是“扶不起的阿斗”。这背后到底是何原因?

阿尔巴尼亚在二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迅速建立密切关系。从1949年至1961年,苏联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资金、设备、粮食和军事援助,援建了包括工业基地、电力系统、港口在内的众多基础设施。苏联专家成批进驻,帮助阿尔巴尼亚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

然而,1961年,因中苏交恶,阿尔巴尼亚选择与中国走近,苏联停止援助。几乎无缝衔接,中国开始接手。

从1961年到1978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规模甚至超过苏联。据公开资料,中国共提供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援建了钢铁、化肥、纺织、铁路等大量项目,甚至包括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中国还提供了粮食、信贷、军事装备和技术人员支持。

在近三十五年的时间里,阿尔巴尼亚几乎完全依赖外援发展。

如此大规模、长时期的援助,按理说足以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经济起飞。但阿尔巴尼亚却始终发展乏力,原因究竟何在?

长期的“无偿援助”让阿尔巴尼亚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态。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甚至曾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你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使援助变成了“理所应当”,而非发展的助推器。

阿尔巴尼亚没有利用援助建设本国真正的产业竞争力,工业项目建成后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很多最终停产荒废。

霍查执政期间,阿尔巴尼亚实行极其封闭的计划经济,坚持“自力更生”到极端程度,拒绝一切外资和市场机制。

上世纪70年代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阿尔巴尼亚却反而批评这是“修正主义”,继续严守孤立政策。

没有市场化改革、没有对外贸易、没有私营经济,整个国家缺乏活力。

阿尔巴尼亚地处巴尔干,历史上多次经历战争与动荡,民族关系复杂,地区不稳定也影响了经济发展。苏联断援、后来中国也因自身调整于1978年中止援助后,阿尔巴尼亚瞬间陷入孤立,经济大幅滑坡。

1978年后,中国停止援助,阿尔巴尼亚经济几乎崩溃。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尝试转型市场经济,却又陷入传销骗局(“庞氏骗局”)引发的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了贫困。

尽管近年加入北约和欧盟申请国身份带来一些希望,但其经济水平仍在欧洲垫底,人均GDP远低于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落后、腐败问题、高失业率依然是严峻挑战。

阿尔巴尼亚的例子说明,没有哪个国家能单靠外援强大起来。援助可以输血,但不能代替自我造血。缺乏合理的经济政策、制度创新和开放心态,再多的援助也可能被低效使用甚至浪费。

真正的发展,终究要靠自身改革与务实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