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保时捷女销冠遭AI造谣,对技术作恶必须零容忍|荔枝时评

转自:荔枝锐评

34岁的青岛保时捷销售冠军牟女士,凭借两年售出340辆、月度蝉联销冠的亮眼业绩登上热搜。这份奋斗本该赢得掌声,却意外坠入一场恶意编织的网络漩涡——聊天骚扰接踵而至,AI合成的虚假不良视频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个人手机号、微信号等隐私信息被公然泄露。这起AI滥用事件,既严重侵害个体权益,更折射出技术失范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

牟女士以专业素养与不懈努力成为行业标杆,竟不料成为别有用心者的目标。对当事人而言,那些无中生有的虚假视频,带来的不仅是陌生人的指责与揣测、工作生活失控的困境,还有精神层面难以愈合的创伤。

细究这场闹剧背后,网友分析可能有嫉妒者因眼红业绩,借AI造谣中伤以泄私愤,也可能有逐利者觊觎流量热度,将他人痛苦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无视信息真伪疯狂传播。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传播的便捷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恶意。部分网友随手转发虚假视频,觉得“只是看个热闹”无关紧要;还有人抱持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声讨。殊不知,每一次随意转发、每一句无端指责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AI本应是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却成了制造谣言、攻击他人的“武器”。这种错位不仅让无辜者承受无妄之灾,更会加剧公众对AI的信任危机,破坏技术发展良性生态。若任由其野蛮生长,技术创新终将失去温度,沦为滋生恶意的温床。

必须明确的是,AI恶意合成传播虚假信息,已然触碰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他人隐私、诽谤他人的,将面临拘留、罚款等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更是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列为犯罪行为。即便AI技术让造谣成本降低、隐蔽性增强,也绝不意味着违法者可以逍遥法外。牟女士选择果断报警,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但要彻底遏制AI造谣乱象,不能仅靠受害者单打独斗,更需要监管部门、网络平台、技术开发者与广大公众形成合力。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匿名更不是免责的借口。监管部门需主动亮剑,筑牢法律防线。一方面要加快完善AI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AI合成内容的标识义务、传播责任,让技术应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技术溯源、跨部门协作精准锁定违法主体,依法从严惩处,以强有力的执法震慑打消违法者的侥幸心理。

社交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枢纽,不能以“技术中立”为由放任虚假视频传播,必须扛起主体责任,主动升级AI识别技术,对疑似合成的不良内容进行自动拦截、精准标记,筑牢虚假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快速举报处置机制,对涉及AI造谣、泄露隐私的账号,及时下架违规内容、依法依规封号处理,从源头上切断谣言传播链条。

在研发AI合成技术时,不能只追求逼真度、便捷性,而忽视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守住伦理底线,给AI装上“道德阀门”至关重要。技术开发者要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设计全过程,主动加入溯源标识、内容水印等技术手段,让AI合成内容可识别、可追溯;建立严格的技术使用审核机制,明确禁止将AI合成技术用于违法犯罪行为、损害他人权益的场景,确保技术始终行进在伦理与法律的轨道上,真正为人类福祉服务。

对广大公众而言,在享受AI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与清醒,不做谣言的“帮凶”。面对网络上疑似AI合成的内容,多一份审慎质疑,少一份盲从;尊重他人的奋斗成果,理解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不被恶意情绪裹挟,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这既是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网络空间秩序的维护,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AI技术的未来,应当是创造美好、赋能生活,绝不能成为伤害无辜、破坏秩序的工具。唯有让AI技术在法治与伦理的框架内健康发展,对AI造谣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才能为奋斗者撑起坚实的保护伞,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