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山东,一位姥姥因为不会网购,就让女婿教她,没想到她学会了之后,竟瞒着家里人,花了五六万给外孙女买了一匹小矮马。 女婿去取“快递”时直接看傻了,换谁也想不到包裹能是活的小马啊。夫妻俩起初又气又无奈,但看着女儿扑向小马的模样,啥脾气都没了。 有个博主就这样,养了个神兽,看着是个羊,卖家说长不大,如果长大了可以换小的。养到最后越来越大,成了一个巨大的白色的牦牛。 反正这玩意有国产有进口,便宜的一两万,贵的六七万,养这个需要有钱有闲有空间。矮种马,它依然是马,需要精心照料的,一般家庭,你花得起钱的,你也花不起那时间。 姥姥这波操作,看着离谱,细想却满是长辈独有的宠溺——老一辈疼孩子,总想着把最好的东西捧到跟前,只是姥姥的“最好”,比常人多了几分硬核。据当地网友后续爆料,这匹小矮马是纯种的设特兰矮马,肩高不到一米,毛色油亮,确实是宠物马里的“顶配”。可谁能想到,六十多岁的姥姥,对着手机屏幕反复研究了半个多月,对比了十几家店铺,甚至偷偷打视频给卖家“验货”,硬是把网购流程摸得门儿清,就为了给外孙女一个惊喜。 夫妻俩的纠结完全能理解!五六万可不是小数目,够给孩子报好几年兴趣班,或是添一套家电,结果全花在了一匹“活物”上。更头疼的是后续照料:小矮马每天要吃新鲜的苜蓿草和专用饲料,一顿都不能含糊;得定期修剪马蹄、驱虫体检,比养个孩子还费心;最关键的是场地,城里的商品房根本容不下它,夫妻俩只能把小马寄养在郊区的农场,每周驱车几十公里带女儿去探望,时间和金钱成本直线飙升。有一次农场打来电话说小马有点感冒,夫妻俩连夜赶过去,又是喂药又是保暖,折腾到后半夜才回家,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那种疲惫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再看那位养“羊”变养“牦牛”的博主,更是把“网购盲盒”的坑踩得明明白白。博主最初就是想给孩子养个温顺的小宠物,卖家发来的视频里,小家伙毛茸茸的,确实像只可爱的小羊羔。可养了半年,这“小羊”就长到了一米多高,体重直奔三百斤,牛角也越长越粗壮,才后知后觉发现被骗了。找卖家理论时,对方早就把他拉黑,平台投诉也因为“活体宠物不退不换”的潜规则不了了之。最后博主只能在郊区租了块地专门养牦牛,原本的宠物变成了“大型家畜”,不仅没让孩子开心多久,反而添了一堆麻烦,网友调侃他“从养宠人变成了牧场主”,背后全是无奈。 其实这类“奇葩活体快递”的纠纷,近几年越来越多。有人网购“迷你香猪”,结果养到两百斤;有人买“袖珍松鼠”,到手发现是普通松鼠,野性难驯;还有人跟风买“宠物鸭”,最后鸭子长大下蛋,家里成了“小型养殖场”。这些卖家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忽悠,就是抓住了买家“追求新奇”“轻信商家宣传”的心理,再利用活体宠物退换难的特点,打擦边球赚钱。而买单人往往只看到宠物可爱的一面,忽略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和照料需求,等发现问题时,已经骑虎难下——总不能把养了一段时间的生命随便丢弃吧?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看似搞笑的事件背后,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心态。像山东姥姥这样,是纯粹的情感驱动,钱花得心甘情愿,哪怕后续麻烦不断,只要外孙女开心,她就觉得值;而另一部分人则是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养稀有宠物觉得时髦,自己也想跟风尝试,却没考虑自家的实际情况,最后只能为冲动买单。要知道,无论是小矮马还是牦牛,本质上都是鲜活的生命,不是一时兴起的玩具,它们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充足的时间精力和持续的经济投入,绝不是“有钱就能养”那么简单。 普通家庭养宠物,还是得回归理性。先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承担长期的照料责任,再去选择合适的品种,别被商家的“噱头”牵着走。如果真的喜欢小众宠物,一定要找正规的商家,签订详细的购买合同,明确品种、体型、健康状况等关键信息,避免被骗。毕竟养宠物的初衷是增添快乐,而不是给自己添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