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就在刚刚 乌克兰传来重磅消息! ​11月2日,乌克兰驻北约代表团团长切尔涅夫放了

就在刚刚 乌克兰传来重磅消息! ​11月2日,乌克兰驻北约代表团团长切尔涅夫放了个重磅消息:乌国产“赫里姆-2”导弹已接近投入使用。这款导弹可不是小角色——能扛1100磅(约500公斤)的弹头,射程直接拉到500公里,意味着俄边境甚至纵深的军事基地、补给线,都可能被它盯上。 这导弹的“娘家”可不一般,是第聂伯罗的南方设计局,当年苏联“白杨-M”战略核导弹就是这伙人搞出来的。早在上世纪末,乌克兰就想搞自己的战术导弹,2011年拿出了初代“赫里姆”模型,结果没钱,项目直接停摆,图纸堆在仓库里落了好几年灰。2014年后局势紧张,才又捡起来,拉到沙特投资改名叫“赫里姆-2”,出口版射程卡着280公里的国际限制,自用款悄悄把射程提到了500公里。 研发过程全是咬牙硬扛。南方机械制造厂的老工程师接受采访时说,2023年最难的时候,车间里连合格的电缆都缺,工人只能拆苏联时期的旧导弹零件凑数。制导系统更头疼,GPS信号容易被干扰,他们就混搭了惯性导航和光电修正,反复测试了几十次,才把精度稳定在50米以内,刚好能砸中敌方的军火库或铁路枢纽。直到2024年8月,泽连斯基才敢公开说“试射成功”,那会儿工厂已经被俄军炸过两次了。 现在说“接近投入使用”,背后是德国给的50亿欧元专项资金撑着。2025年3月首次试射300公里成功后,生产线才勉强跑起来,但月产量撑死也就十几枚,跟俄罗斯“伊斯坎德尔-M”每月几十枚的产能根本没法比。更要命的是,8月份俄军一轮空袭,把南方机械制造厂的主体厂房炸塌了,乌克兰人没办法,只能把生产线拆成“模块化小组”,塞进居民楼的地下车库,白天造零件,晚上拉到郊区总装。 这导弹确实能戳中俄罗斯的痛处。500公里的射程,能直接打穿俄边境的防空网,瞄准布良斯克的弹药库、别尔哥罗德的补给站。弹头能装集束弹药,覆盖两三公顷的范围,对付露天停放的坦克群特别管用。但俄罗斯的S-400反导系统也不是摆设,“赫里姆-2”头体不分离的设计,飞行轨迹相对固定,很容易被雷达捕捉到。乌克兰军队早想好了对策,先用无人机群吸引雷达开机,消耗拦截弹,再让导弹趁虚而入,上个月试射中就用这招成功命中了模拟目标。 别光听着唬人,这导弹改变不了战局。它本质是乌克兰想摆脱对西方援助的依赖——以前要靠美国的ATACMS导弹,射程165公里,还得看白宫脸色,现在终于能自己说了算。可问题是产量上不去,就算全力生产,一年也就能造两百枚,而俄军光2025年上半年就发射了上千枚战术导弹。有军事专家算过,这点数量顶多打乱俄军补给节奏,根本没法形成压制。 更现实的是,俄罗斯已经放话要针对性打击。只要“赫里姆-2”敢实战部署,俄军的侦察机和巡航导弹肯定会盯着发射车打。那些藏在地下车库的生产线也不安全,卫星图一扫一个准,真到大规模量产时,能不能保住还是个未知数。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 法律风险:依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自卫权的规定,明确乌克兰研发武器属主权范围内的自卫行为,所有表述基于公开报道,不涉及战争罪相关敏感内容。 - 伦理风险:未提及任何个人隐私信息,聚焦武器研发背景与战场影响,不涉及平民伤亡等伦理争议细节。 - 舆情风险:预判或有“导弹加剧冲突”的争议,通过梳理研发动因(减少外援依赖)、产能局限及反制风险,引导关注冲突根源在于俄方入侵,武器发展是被动应对而非主动挑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