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十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 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里,袁钧瑛握着手里的复习资料,眼神坚定。 这个从小听着医学院下课铃声长大的姑娘,终于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的祖父袁开基是中国著名化学家,父母都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的教授,动荡的年代让这个书香门第饱经风霜。 父亲离世后,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始终叮嘱她:"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考场上的袁钧瑛如鱼得水,最终以上海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 在大学里,她第一次透过外文期刊窥见国际科研的前沿动态,也第一次意识到国内外科研条件的差距。 当1982年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临行前,她对选拔委员会郑重承诺:"我一定要把最先进的细胞生物学技术带回来。" 抵达哈佛大学后,袁钧瑛仿佛鱼儿入海。 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课程,在细胞死亡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她的导师、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霍维茨教授评价说:"袁是我见过最有天赋的学生之一。" 当国内向袁钧瑛发出回国邀请时,她却犹豫了。 哈佛大学提供的先进实验室和充裕的研究经费,让她难以割舍。 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留在美国继续研究。 这个选择让她付出了巨大代价。 国内科学界一片哗然,有人指责她"忘恩负义",更有人给她贴上了"叛国"的标签。 但袁钧瑛顶着压力,在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领域持续深耕。 她的团队发现了多个调控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这些成果被学界公认为"开创性贡献",她也因此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1世纪初。 中国科研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袁钧瑛开始频繁回国交流,她发现国内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已经不输国外。 2006年,她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回国组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有记者问她为何选择此时回国,她坦言:"当年留在美国是为了科研,现在回来也是为了科研。中国需要我,我也需要中国。" 回国后的袁钧瑛全身心投入工作。 她在复旦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带领团队继续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难题。 虽然已是花甲之年,她仍坚持亲自指导学生实验。 有个细节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每次实验失败时,袁老师总会用上海话安慰大家"勿要急,慢慢来",就像当年她母亲鼓励她那样。 2017年,袁钧瑛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颁奖典礼上,她特意选择穿中式旗袍出席。 有国外同行问她关于国籍选择的问题,她平静地回答:"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的研究属于全人类,但我的心始终在中国。" 如今,袁钧瑛的故事常被拿来与另一位科学家颜宁作比较。 两位同样优秀的生物学家,一个选择长期留美后回国,一个学成立即归国。 但袁钧瑛认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时代背景。 她们那代人出国时,国内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现在情况不同了,年轻人的选择自然也不同。 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袁钧瑛正在指导学生们观察神经元变化。 窗外梧桐叶飘落,她偶尔会想起几十年前那个背着书包走在医学院林荫道上的自己。 虽然人生轨迹出人意料,但她始终记得母亲的教诲,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为什么出发。 2023年深秋,袁钧瑛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获奖感言中,她动情地说一生都在研究细胞死亡,但最让她着迷的是生命的韧性。 就像一颗种子,无论飘到哪里,最终都要扎根生长。 她这颗从上海飘出去的种子,现在终于回家了。 主要信源:(中国侨网——袁钧瑛:从上海女孩到哈佛医学院第一位亚裔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