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25年11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就总统特朗普任内推行的大规模“对等关税”政

2025年11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就总统特朗普任内推行的大规模“对等关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这场争论不仅牵动美国国内政治神经,更引发全球市场高度关注。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本被看好拥有保守派优势的特朗普,在口头辩论后胜诉概率不升反降。 特朗普的 “对等关税” 政策早在 2024 年就已引发风波,其核心是对不同贸易伙伴设定差异化税率,比如对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四国维持 19%-20% 的税率,同时通过豁免机制换取对方进口美国商品、投资美国市场。 但这套看似灵活的政策,很快让美国本土企业不堪重负。2025 年 4 月,教育玩具公司 Learning Resources 率先起诉,称持续加征的关税让进口成本飙升,利润被严重挤压;纽约的烈酒进口商 V.O.S. Selections 也跟进诉讼,最终这两起案件合并进入最高法院审理程序,成为检验总统权力边界的宪法级案件。 庭审现场的交锋远超外界预期,代表政府出庭的诉讼总长绍尔本是保守派老将,曾担任大法官斯卡利亚的助理,却在追问中屡屡陷入被动。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直接将关税称作 “税”,反复追问这种覆盖上万家企业的举措是否触发 “重大问题原则”—— 也就是这类影响深远的行动必须有明确的国会授权。大法官戈萨奇从三权分立角度直击要害,质疑若认可政府的解释,相当于把国会的征税权拱手让给总统,完全违背宪法设计初衷。 更关键的是,原本被认为会偏向特朗普的保守派大法官纷纷倒戈。大法官巴雷特紧盯着法律条文,要求绍尔解释 “对进口进行监管” 如何能推导出 “加征关税” 的权力,逼得对方只能反复强调 “国家安全需要”。 大法官卡瓦诺则拿出历史判例追问,指出特朗普的长期普遍关税与历史上的 “临时进口附加费” 性质完全不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立法初衷是应对突发危机,而非成为调整税则的工具。就连少数表达同情的大法官,也只是询问如何划定 “真正国家安全情形下的必要空间”,并未直接支持政府立场。 这种质疑态度直接反映在市场预期上。辩论结束后,美国主流媒体的标题全是 “怀疑”“忧虑” 等字眼,法律分析机构迅速将特朗普的胜诉概率从辩论前的 58% 下调至 32%。 投资者的反应同样敏感,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 0.8%,其中依赖进口零部件的汽车制造商股价跌幅超 2%,而曾因关税受益的钢铁企业股价也出现波动 —— 市场显然已经预判到,即便法院不直接推翻政策,也可能大幅限缩其适用范围。 关税带来的连锁反应早已渗透到美国民生层面,这也成为大法官们关注的隐性背景。美国银行的数据显示,关税已使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上升 0.5 个百分点,9 月份该指标同比上涨 2.9%,远超美联储 2% 的目标。 消费者承担了 50% 到 70% 的关税成本,仅 2025 年假日购物季,每个美国消费者就可能多支出 132 美元,人造圣诞树、家具等进口商品价格涨幅尤为明显。这些现实影响让大法官们不得不警惕:若放任总统随意加征关税,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民众与中小企业。 从法律逻辑看,巡回上诉法院此前已明确判决总统无权依据该法律实施 “类似税则调整” 的关税措施,最高法院若维持这一观点,将彻底推翻特朗普的政策;即便采取折中方案,也会明确限制关税的适用范围与期限。对特朗普而言,这不仅关乎其经济议程的核心,更影响他重返白宫后的政策执行力 —— 毕竟这场判决将直接定义未来总统的贸易权力边界。 全球市场也在密切关注这场判决的走向。若法院限制总统权力,东南亚、中国等受关税影响的经济体可能迎来出口红利;若维持现状,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加剧。 但就目前庭审透露出的信号,特朗普想凭《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为关税辩护的路已经越来越窄,这场围绕权力与规则的博弈,最终或许将以总统权力的受限告终。 央视新闻:《美最高法院开审关税大案 两个半小时辩论充满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