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跟你做生意,是真要你命。 印度对外资企业的本地化要求越来越严,这直接导致不少公司运营成本飙升。拿亚马逊来说,它在印度电商领域砸了重金建平台和物流,但本地法规强制每笔销售得给本土供应商分成,这让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 根据财务报告,亚马逊印度卖家服务部门在2024财年亏损超过34亿卢比,虽然2025财年缩减到3.74亿卢比,但累计投入已超数百亿美元。企业得调整供应链,优先用印度零件和服务,这不光增加采购费用,还得应对本地质量不稳的问题。 结果,很多外资在初期就面临资金链压力。印度政府通过这些政策推动本土制造业崛起,但对外企而言,这等于在生意场上加了道高门槛。莫迪领导下,中国制造计划强调本地采购比例必须达标,否则项目难批。 像核电站建设,本来成本控制在每千瓦1200到1300美元,但本土化赎身费让总支出涨六成以上。外资得额外投资本地工厂,培训工人,这笔账算下来,往往入不敷出。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取12%利润,但在印度平均亏损8%,就是因为这些潜规则。印度不直接拒门外资,而是用经济杠杆逼你让步,你不本地化,就别想拿大单。 西门子在地铁项目上吃过不少亏,印度要求图纸上每颗螺丝都得标印度制造,这让技术转移变得复杂。西门子在西孟加拉邦的项目曾因本地化纠纷差点撤出,虽然最终拿下地铁二期773亿卢比订单,但前期多次修改设计,成本超出预期。 类似问题在其他基础设施上反复出现,印度用本土标签卡住外资喉咙。空客组装A320,本土化率从15%拉到40%,零件一半来自印度作坊,虽然官方说符合标准,但供应链复杂化延缓生产节奏。公司得派员监督本地供应商,确保质量过关,这额外支出不小。 印度从俄罗斯买油,每天190万桶,用卢比结算省外汇,炼完七成卖回欧洲,当二道贩子赚双份。欧盟禁俄油,却从印度进口炼油产品,这让印度在能源贸易中占便宜。欧盟一边收印度钢铁反倾销税,一边求印度买德国车,不买就加税,印度反手限制地铁投标。 这不是正常谈判,而是菜市场式讨价还价,谁先让步谁吃亏。莫迪不站队,利用印太框架签协议但避开供应链承诺,卢比支付占比升到1.6%,因为美元受限时,印度敢用本币。 外资来印,必须切分利润,印度拿大头,还叫这是公平。别怪印度不厚道,人家玩的是生存把戏,你信新兴市场神话,就得吞苦果。 德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遇到的隐形壁垒特别多,中国市场给他们12%回报,但印度因本地规则常亏8%。投核电站,成本因本土化要求涨六成,工期拖长,预算超支。印度政府采购先要交本土化费,这让外资头疼。 莫迪推动这些贸易策略,不选边,利用地缘优势当中间商。卢比国际化占比虽小,但稳步上升,因为在全球支付受阻时,印度坚持本币结算。外资企业适应这些规则,有的项目推进顺利,但多数得付出高代价。 欧盟与印度贸易摩擦不断,钢铁反倾销税征收,同时推德国汽车出口,谈判中印度坚持互惠,否则限制投标机会。印度从俄油进口转售欧洲,赚取差价,这模式让欧盟尴尬。亚马逊在印度亏了多年,累计超65亿美元,不是生意难做,而是分成机制吃掉利润。 西门子地铁黄了部分订单,不是技术差,而是本土标签强制。空客本土化拉高成本,质量风险隐现。俄罗斯油贸易让印度获利双倍,欧盟求购德国车却被反制。这贸易格局像场博弈,你不让利,印度就卡你脖子。外资信了印度市场潜力,往往栽在这些实操细节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