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深夜突然炸锅,俄罗斯图阿普谢港就传来震天巨响,乌军的无人机群跟“贴海幽灵”似的,低贴着水面钻进港口直奔核心油轮和输油设施,瞬间点燃一片火海。 2025年11月2日凌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重要石油枢纽城市图阿普谢陷入火光与混乱之中。 乌克兰无人机对准这座黑海港口发动袭击,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甲板受损燃起大火,输油终端建筑及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就连火车站建筑的玻璃也被震碎。 先说说图阿普谢港的重要性,它可不是普通的货运港口,而是俄罗斯在黑海东岸的核心能源枢纽。港口里有两个关键设施:一个是年吞吐量 1800 万吨的原油码头,专门负责将高加索地区的原油装船,通过黑海运往欧洲和中东。 另一个是长 260 公里的 “里海 - 黑海” 输油管道终点站,每天有 50 万桶原油通过这条管道输送到港口,再转运到世界各地。对俄罗斯来说,这个港口每年能带来超过 200 亿美元的石油出口收入,占其能源出口总额的 12%,是实打实的 “经济命脉”。 之前乌军虽然也袭击过黑海的俄罗斯港口,但大多是针对敖德萨附近的小型码头,像图阿普谢港这样的核心能源枢纽被袭击,还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第一次。 再看乌军这次的突袭战术有多 “刁钻”。参与袭击的是乌军最新改装的 “海鹰 - 10” 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原本是侦察型号,被加装了 5 公斤的炸药和简易导航系统后,变成了低成本的自杀式攻击武器。 最关键的是飞行方式 —— 无人机全程保持在距海面 5 米以下的高度飞行,这个高度正好处于俄罗斯雷达的 “低空盲区”,港口的防空系统很难提前探测到。 而且乌军还玩了 “声东击西” 的套路,先派 2 架无人机在港口外围佯攻,吸引防空火力,主力无人机群则趁机从港口西侧的渔船航道钻进码头区,精准命中目标。 根据现场视频显示,至少有 3 艘油轮被击中,其中 1 艘 10 万吨级的原油运输船燃起大火,甲板上的输油管道被炸断,原油顺着船身流进海里,形成了一条 2 公里长的油污带;岸边的输油泵站也被炸毁,冒出的黑烟在几十公里外都能看到。 俄罗斯的防空系统这次为啥没拦住?图阿普谢港虽然部署了 “铠甲 - S1” 防空导弹和 “通古斯卡” 弹炮合一系统,但这些装备主要针对中高空目标,对 5 米以下的低空目标拦截效率很低。而且港口周围有大量渔船和民用建筑,雷达很难区分无人机和小型船只的信号,容易出现误判。 更重要的是,乌军这次使用的无人机数量多、成本低,一共出动了 15 架无人机,就算被拦截几架,剩下的也能完成攻击任务。 俄罗斯国防部后来承认,这次袭击造成了 “轻微损失”,但外界从卫星图像上看到,港口的原油装卸作业至少中断了 3 天,光是停运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 1.5 亿美元,还不算油轮损毁和油污清理的费用。 这次袭击的后续影响还在发酵。俄罗斯立刻加强了黑海沿岸港口的防空部署,在图阿普谢港周边新增了 4 套 “道尔 - M2” 防空导弹系统,还调派了 2 艘护卫舰在港口外海巡逻,防止乌军再次发动突袭。 同时,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民用基础设施展开报复,用导弹袭击了基辅和敖德萨的电力系统,导致两地大面积停电。 乌军则借着这次袭击的 “战果”,高调宣传其 “低成本打击高价值目标” 的战术,乌克兰军方发言人表示,未来还会继续袭击俄罗斯的 “能源设施和军事目标”,让俄罗斯 “为战争付出更多代价”。 国际能源市场也因为这次袭击出现波动,布伦特原油价格在袭击发生后的 24 小时内上涨了 3.5%,达到每桶 87 美元。欧洲的石油进口商开始担心黑海航线的安全,纷纷增加从美国和中东的原油进口量,导致全球原油运输成本上升。 有能源分析师预测,如果图阿普谢港的运营长期受影响,俄罗斯可能会被迫关闭部分石油产能,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 这场深夜突袭也暴露了俄乌冲突的新趋势 —— 双方越来越多地把攻击目标转向对方的经济基础设施,用低成本武器打击高价值目标,以此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 对乌军来说,这种战术能以最小的代价给俄罗斯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对俄罗斯而言,如何加强关键设施的防空防护,避免类似袭击再次发生,成了眼下最紧迫的问题。黑海的 “海上攻防战” 才刚刚开始,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出人意料的突袭和反击。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