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白诚颖
去年1月以来,江川区探索养老领域“公建民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对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实施升级改造工程,将其建设为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九九祥江川康养中心。康养中心自今年5月13日开业至今,已入住老人22人。
康养中心负责人郭春林介绍,在满足辖区内兜底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康养中心以优质的养老服务、普惠型的价格、安全的医疗护理吸引全社会的老人来此颐养天年。
一家开放型的养老机构
“不少养老机构都是大门紧闭,但我们的大门随时敞开,我们想打造一个开放型养老机构,接受社会监督,也欢迎社会各界到这里参观考察。”初冬时节,当记者来到江川区宁海街道伏家营社区的九九祥江川康养中心时,负责人郭春林自信满满地介绍康养中心改造后的运行情况。
“开业之初,康养中心也出现过小状况。张大爹清晨7点跑出去了,方圆5公里内我们找了个遍都没找到,下午5点他自己回来了。”郭春林回忆,那天,张大爹自己去食堂吃了饭,谁也没有怪他不打招呼就出走。事后,郭春林与他交心谈心,得知老人腿疼,他想自己去野外挖草药来治脚。康养中心在给予周到的医疗支持后,老人再也不跑了。
73岁的鲁大爹失明多年,他喜欢搬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听汽车过路和路人交谈的声音。59岁的杨叔叔很爱干净,他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在院子里义务打扫卫生。康养中心小菜园的土地种什么,由老人们商量决定,火红的辣椒采收后,大家又张罗着种上小白菜……在共同参与小菜园、中心花园的管理工作中,大家的心慢慢地聚拢在了一起。
“我们希望把康养中心打造成温馨的家、开放的乐园,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舒适、愉快。”郭春林说。
康养中心吸引了附近村里的老人来做客,他们还带来自家做的豆腐乳、泡辣椒等咸菜,康养中心入住的老人也会到村里串门。
康养中心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康养中心建立前的建筑始建于2011年,规划总用地面积10亩,总建筑面积5032平方米,主楼有标间109间、床位218张。提档升级改造后,原来的食堂被改建成活动中心,新建的食堂按照厨房、储藏室和餐厅进行划分,食堂对面还设置了会客厅,方便看望老人的家属能在康养中心吃上团圆饭。
住宿区的适老化改造让轮椅可无障碍通行,房间内配置了电视、衣柜、矮柜等,卫生间24小时均有热水供应,洗浴区还安装了扶手。活动中心还设置了图书室,昆明一所大学捐赠的图书有序陈列,爱学习的老人在这里读书、写字……
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后,康养中心的养老服务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每个房间的入住老人均有护理人员挂钩联系,他们不但协助老人勤换衣服、勤洗澡,引导老人参加健身等集体活动,还要督促有慢病的老人按时吃药。
上午,工作人员带领老人们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养生操;下午,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带领老人进行康复训练,鼓励失能者激活肌肉,增加活动量;晚上,科普视频、电视节目按时播放,老人们集中观看后还能聊聊天。
一段时间后,入住老人发现,康养中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家,温馨、温暖、热闹,舒适而有趣。
入住养老机构能“解放”家庭劳动力
华宁县的刘大妈因小脑萎缩,在家时经常昏沉沉地砸东西、搞破坏。为了照顾她,两个儿子轮流照看,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经多方了解后,兄弟俩一致决定把母亲送到九九祥江川康养中心。现在,找到新工作的兄弟俩每周都来看母亲,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得以改善,而受到专业照护的刘大妈健康状况也趋于稳定。
70岁的王奶奶中风后半身不遂,此前一直处于卧床状态。家人将她送到康养中心后,经过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再辅以科学的康复训练后,王奶奶已经下床走路了。
江川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宸铭介绍,照顾一名瘫痪卧床老人需要投入1至2个劳动力。一些子女为了照顾老人,只能辞去工作,最终整个家庭都变成了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少。如果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进行照料,可以“解放”家庭劳动力。
“影响家庭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最核心的原因不是经济,而是观念。”张宸铭介绍,“不少子女担心周围的人嘲笑自己不孝顺,因此,咬牙在家照料老人。”
郭春林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背景下,将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可以得到规律、专业的持续照护,尤其是对于高龄的空巢、独居老人来说,入住养老机构不仅更加安全,而且也能让家里的青壮年有时间和机会去为小家庭打拼。
“养老机构照护体现了精细化的社会分工,能提升照护效率和质量。”郭春林希望更多的人能实地走进养老机构进行考察,为失能老人等群体的晚年安排作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