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现在是美元想贬值,但中国顶着不让!因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意味着美国又想走“日本

现在是美元想贬值,但中国顶着不让!因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意味着美国又想走“日本的老路”,来反收割中国! 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下跌10%,创半世纪最差同期表现,美联储连续降息,显然意在通过贬值转嫁经济压力。 中国央行则坚决遏制人民币被动升值,这一举措并非意气用事——40年前日本正是在美元贬值过程中遭遇收割,美国此番操作套路相似,中国需全力规避历史重演。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汽车、电子等产业产品大量占据美国市场,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美国联合英、德、法对日本施压,迫使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 短短三年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40:1升至120:1,表面的货币升值背后,实则为日本经济埋下重大隐患。 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大幅下滑,仅汽车对美出口量一年内就下降30%,企业无奈之下,将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和股市,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日经指数一度攀升至38915点。 1990年资产泡沫破裂,股市暴跌、房价跌幅达60%,大量家庭资产缩水,日本进入“失去的三十年”。 更关键的是,美国借机以低价收购索尼哥伦比亚影业、三菱洛克菲勒中心等日本优质资产,完成对日本经济的深度收割。 当前美国的操作逻辑与当年高度相似,2025年美元下跌10%,背后是美联储年内两次降息(截至10月),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3.75%-4.00%。 其核心逻辑在于:美元贬值可降低美国出口商品价格,缓解对华贸易逆差;同时若人民币被动升值,中国出口将受到直接冲击,重蹈日本覆辙。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美元贬值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待市场热度上升后,美国若突然加息抽离资本,可能触发资产泡沫破裂,复制此前的收割模式。 或许有人会提出,美元贬值可降低美国商品进口成本,对消费者而言是利好。这种观点仅看到了表面,对国家经济而言,潜在风险远大于短期收益。 2025年1-8月,中国对美出口已出现预警信号,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从上年的18%降至8%。 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5%,沿海大量中小外贸企业将面临经营压力。日本正是从出口下滑逐步走向泡沫经济,中国绝不会重蹈这一覆辙。 中国的应对策略较当年的日本更为坚定且精准,央行通过精准调控稳定汇率,2025年先后五次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外汇流动性,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在7.1:1左右的合理区间。 中国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日本当年缺乏的庞大实体经济和自主产业链,日本当年过度依赖出口,尤其对美出口占比过高,面对美国施压缺乏缓冲空间。 而202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从芯片到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布局,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即便人民币出现小幅升值,中国车企凭借电池技术优势,对美出口量仍实现25%的增长,实体经济的韧性构成重要支撑。 中国则凭借强大的国防实力掌握主动权,2025年国防预算保持合理增长,海军装备升级与东风系列导弹形成战略威慑,南海岛礁建设与西太平洋常态化军演提升了区域管控能力。美国试图逼迫中国签署类似“广场协议”的文件,显然不具备现实条件。 据IMF数据,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稳居第五大储备货币,虽未超过日元,但在支付领域人民币以3.17%的占比反超加拿大元升至第五位。 更具突破性的是,中国与沙特达成石油人民币结算协议,与巴西、东盟国家的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40%。石油美元体系是美元霸权的核心根基,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动摇其基础,降低了美元贬值的收割效果。 美国并未放弃施压,第47任总统特朗普曾公开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并威胁加征关税。但这一手段已难以奏效:2025年一季度中美贸易额达1.11万亿元,中国作为美国农产品第二大买家,大豆进口占其出口量的35%,关税措施将直接损害美国农民利益;同时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若进行减持将影响美国国债市场稳定。 有人将当前中美博弈称为“新冷战”,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年美国对日本具备绝对优势,而当前中美呈现“对等博弈”态势。2025年一季度中美贸易额已达1.11万亿元,且全年贸易规模保持高位,双方经济相互依存度较高。 美国的收割意图遭遇中国实体经济、军事力量、货币自主权三大屏障的阻挡;中国也坚持开放合作,避免与美国硬脱钩。这种博弈最终形成“斗而不破”的格局,美元贬值收割的目标难以实现。 对普通民众而言,无需过度担忧汇率波动。中国央行在汇率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汇改、2020年疫情等关键节点,均实现了汇率的稳定运行。 民众可保持正常生产生活,国家层面的博弈有足够的实力提供保障。值得重视的是,历史教训需时刻铭记,美国的经济竞争策略具有延续性,唯有持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国际博弈中掌握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