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底下鸦雀无声,突然一名7岁孩童站出来回答了此问题,孔子听到答案后,当即拜他为师…… 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普通家庭,那时候春秋末期,诸侯混战,社会乱糟糟的。他爸早逝,妈带着他过日子,从小就爱学礼仪那些老规矩。孔子长大后,先在鲁国当小官,管仓库和牛羊啥的,干活特别认真,从不马虎。后来他觉得官场不靠谱,就辞职办私塾,收弟子教书。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七十二个特别牛,精通六艺。孔子强调仁义道德,主张用教育来稳住社会。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推销自己的想法,可到处碰壁,齐国宋国都不待见他。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记录各国情况,完善儒家思想。孔子一生没当上大官,但他的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很多人觉得他啥都懂,其实他也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比如两小儿辩日那故事,他就判不清谁对谁错。这点让他显得接地气,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 项橐是春秋莒国人,那地方是个小诸侯国,不起眼,但出了这么个神童。他家是项氏家族,祖上项师是始祖,项橐是项师的孙子。家族谱系往下,第十代项荣生了项羽,所以项橐算是项羽的远祖。项橐出生在山里,他爸看到他脸方下巴饱满,像个小袋子,古时候袋子叫橐,就这么取名了。小时候项橐就聪明过头,三岁会识字,五岁能背诗,父母问啥他都能答上来。村里人说他天赋异禀,知识好像天生就装脑子里。他不爱乱玩,喜欢琢磨草木天文啥的。六岁时就知道周边国家的事,讲起齐桓公霸业头头是道。家族多是农民,偶尔管点村事,项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却远超同龄人。历史书上说他学识渊博,被后人叫圣公。这孩子虽小,但智慧让大人汗颜,成了春秋神童的代表。 孔子东游时遇到项橐,那天冬天,他带着弟子讲学,路上看到项橐在地上画城。孔子绕开画作,项橐说他不守规矩,该走城门。孔子问门太小怎么过,项橐空中画大门让他走。这事让孔子觉得小孩有趣,就邀他同行。路上项橐问松柏冬天为啥绿,孔子说心实不虚。项橐反问竹子空心也绿呢,孔子答不出。接着项橐问鹅叫声大,孔子说脖子长。项橐又问青蛙脖子短叫声也大,孔子又卡壳。晚上孔子问弟子天上星星多少,大家哑口。项橐说天有一天一夜星辰。孔子佩服,拜他为师。这故事出自战国策,强调不耻下问。项橐的回答巧妙回避数字,点出星星如日夜循环,显示机智。孔子这举动体现谦虚,承认小孩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