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日大使馆的X号又更新了,这次直接用“倭寇”两个字,虽然讲述的是明朝的历史,但日本人绝对看得懂。 这条发布于11月12日的日文推文,回顾了福建沿海抗击“倭寇”的历史,并提及当地军民筑起640米石墙以抵抗侵略的往事。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对日本近期一系列行为的明确警告。 选择“倭寇”一词,是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危险言论的直接回击。她此前公然妄称,若发生“国家存亡危机”或“武力介入台海”,并曾在国会答询时暗示可能将台海冲突视为“存亡危机事态”,甚至考虑行使集体自卫权进行干预。 中国驻日使馆此举,标志着对日外交姿态的显著转变。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延续了近期一系列强硬表态,包括此前就日本政要涉台错误言论发表包含“斩首”等强硬比喻的谈话。这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对日外交已转变为直面核心矛盾、主动设置议题,甚至不乏“进攻性”的姿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日本炒作所谓“外部威胁”的同时,其自身正加速构建“攻防兼备”的军事体系。日本陆上自卫队近期赴美进行首次无人机拦截实战训练,并计划大幅提升防卫预算,意图将防卫费占GDP比例提升至2%的目标提前至本财年内达成。这种言行,恰恰印证了其自身的战略扩张意图。 “倭寇”这个历史符号,之所以能在数百年后仍具现实穿透力,是因为它精准地揭示了某些行为模式的历史延续性。从几百年前的侵扰沿海,到近代的全面侵华,再到今天在战略选择上展现出的攻击性,其内在脉络值得深思。 数据显示,日本防卫预算申请额在2026财年达到创纪录的8.85万亿日元,并可能实现“十四连增”。当日本试图挣脱和平宪法约束,加速迈向“能战国家”时,中方用“倭寇”二字提醒东京:历史的镜子就在那里,中国人当年能筑起石墙御敌,今天同样有决心和能力捍卫自己的领土完整。国际博弈从不相信眼泪,只认实力与历史定论。中国驻日本 明朝倭寇 日本汉字起源 日本倭寇 日本汉字 日本寻衅滋事 驱逐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