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背景不是学校的资源?我在北京陪读20多年,说说真实感受 最近看到媒体热议“家长的背景不是学校的资源”,作为在北京陪两个孩子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整整20多年的过来人,我倒有不一样的真实体会——家长的优质背景,其实能成为学校和孩子们的宝贵资源,关键看能不能好好共享。 在北京待久了就知道,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里,家长的背景差异确实挺大。 有的家长是清华北大的老师,有的在科研院所工作,还有的在行业里有不错的人脉和资源。这些资源可不是靠学校正常渠道轻易能拿到的,但如果家长愿意分享,对孩子们来说就是难得的成长机会。 就拿我们家老二读初中那会来说,他念的是私立学校,平时想接触公立学校的优质讲座、实验室资源特别难。 但班里有位家长在高校做科研,通过他的协调,居然给孩子们争取到了去大学实验室参观的机会,还让教授现场讲了科普知识。 孩子们亲眼看到精密的仪器,听着专家的讲解,那种兴奋和好奇,是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 还有一次,孩子班级要办职业体验活动,本来大家都愁着没门路。 结果有位家长在知名企业工作,帮忙联系了企业开放日,让孩子们实地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日常,提前对职业有了直观认知。 这些资源不是走歪门邪道来的,而是家长利用自身背景,实实在在为班集体争取的,对每个孩子都有益无害。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老大读高中时,班里有位家长是知名作家,特意抽时间来班里做了写作分享,还带了签名书籍。 那之后,老大对文学的兴趣明显浓了不少,写作文的思路也开阔了很多。这种近距离接触行业精英的机会,对孩子的启发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大。 20多年的陪读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家长有好的背景并不可怕,也没必要排斥。 真正有价值的,是把这种背景转化为能让孩子们共享的资源——比如邀请行业精英来做分享,争取稀缺的实践机会,或是带来优质的学习渠道。 这些经历能让孩子在年少时开阔眼界,亲眼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影响是长远的。 当然,不是说没有背景的家长就没贡献,每个家长的付出都值得尊重。 但如果有家长具备这样的资源,又愿意拿出来和班集体共享,对学校、对孩子都是好事。 毕竟能通过正道很难获得的资源,借着家长的桥梁让孩子们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你们觉得家长的背景能成为学校的资源吗?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记录我的2025 冬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