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澳大利亚一个智库近日提醒日本说,和中国打起来,朝鲜一定会上的,这个西方智库这一次

澳大利亚一个智库近日提醒日本说,和中国打起来,朝鲜一定会上的,这个西方智库这一次看起来并不笨,朝鲜肯定会上。   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策,至今仍是平壤官方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现实中,尽管2021年续签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未明确自动军事介入条款,但其第二条规定的“一切措施”义务,始终是东北亚安全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朝鲜若在中日冲突中保持沉默,将面临三重战略困境:失去最重要的外部经济支撑、直接暴露在美日韩三方压力之下,以及丧失牵制美日的重要战略筹码。   悉尼大学亚太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克雷格·斯奈德分析认为:“对平壤而言,中日军事冲突已触及其安全底线,介入不仅是选择,更是必要,”   朝鲜的介入可能表现为非对称、多维度且有限度的行动:向日本海试射短程导弹以测试美日反导系统反应,同时在三八线附近制造可控摩擦以牵制驻韩美军,针对日本金融和关键设施发动精准网络攻击,并通过宣传强化"反日统一战线"的舆论叙事。   值得关注的是,朝鲜2023年新版《核武力政策法令》已将“支援军事同盟对象”明确列为核武器使用情形之一。   虽然西方战略界对此多有质疑,但平壤近年来研发的600毫米超大型火箭炮(射程覆盖日本全境)和新型巡航导弹,确实具备对日实施常规打击的能力。   日本防卫研究所2024年度《东亚战略评估》曾推测“朝鲜介入可能性低于30%”,其主要依据是朝军装备相对落后和经济困难。   这种评估可能忽略了三个关键问题:朝鲜历来擅长用主动进攻代替被动防守(比如延坪岛炮击和金刚山事件),金正恩政权需要对外强硬来缓解国内压力,以及现代冲突中非对称作战手段的实际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如果日本需要同时应对中朝两个方向的威胁,其反导系统将面临严峻考验,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的模拟显示,当需要同时处理超过80个空中目标时,日本宙斯盾舰的拦截成功率将从91%骤降至47%。   澳大利亚智库的警示,实际上揭示了东北亚安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一个高度联动的有机整体,任何试图孤立看待某一双边关系的做法,都可能产生误判。   朝鲜的介入决策,根植于三个深层逻辑:   第一,这是现代版的“唇亡齿寒”,一旦中日爆发军事冲突且美国深度介入,对朝鲜而言无异于历史重演,1950年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的教训,至今仍是平壤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这为朝鲜提供了突破战略困局的难得窗口,在和平时期,朝鲜通过常规手段获取谈判筹码的成本日益增高,而区域冲突一旦爆发,其趁机改变战略态势、突破制裁封锁的潜在收益将大幅提升。   最关键的是,日本国内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过度强调,正在形成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日本不断强化西南诸岛军事部署,与美军开展针对性极强的联合演习时,实际上是在不断压缩各方的战略回旋空间。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建“共同安全”的理念,东北亚或许需要借鉴“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多边机制经验,而非持续强化排他性的军事同盟。   回顾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的政治智慧:当时双方选择搁置争议,才赢得了四十年的和平发展,今天的决策者们,更需要这种着眼于长远战略利益的政治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