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日本媒体的说法,日本内阁突然宣布了冬季电费补贴和阶段性减税的安排,有民调给出支持率来到69.9%。另有舆论把这波操作归为“高市内阁”的推动,但这一表述仍需以官方信息为准。 先把话摆明,眼下的民意变化,更多是对电费和税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对一揽子防务议题的全面背书。这种“见账单做选择”的节奏,在很多国家都一样。 细节往下看。日本在2022年底定下了5年内把防务开支提高到GDP约2%的目标,并启动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媒体报道最早2025年度开始接装。与此同时,电价补贴落地就能减轻账单,这种“即刻可感”的效果,对民调的拉动往往更快。对照英国在2022年冬天发放能源补助,短期满意度有回暖,但并未带来长期稳定的支持。 说到导弹,日本国产12式岸舰导弹在升级,射程延伸、平台更多元,量产时间表指向2026年前后。对照韩国推进的远程打击力量,同期也在增强,但那边的民调起伏,更多受到就业与房价的牵引。这说明安全投入是长期工程,选民关注点却常被日常开销牵动。 再看党内合作。自民与公明自1999年起一直合作,期间有地方层面的摩擦。如果真的走到分手,众参两院的议案推进节奏大概率放慢。德国几任联合内阁换搭配后,也常见协商期拉长、立法周期变慢,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时间线往前推,日本在2023年就上过电价补贴,按月直接抵扣账单。如果这次范围更广、力度更直接,短期满意度再抬头并不意外。意大利在能源价格高位时也多轮补贴,一旦物价回弹,支持率会跟着摇摆。 减税这块,日本在2024年实施过一次性减税和现金发放,数据上对当季消费有提振,但持续性有限。美国在疫情阶段的现金支票发下去后,也曾看到消费快速抬头、随后回落的轨迹。 把镜头拉回防务竞速。即便“战斧”到位,还要配套指挥链、目标情报、弹药保障和常态化演训,这些都需要时间与预算。没有这些支撑,纸面数量并不等于实际可用强度。 民调层面也有技术细节。不同机构的样本与提问顺序,会带来显著差异。一个月里涨跌几个点,并不足以定义趋势,要看至少数月甚至跨年度的稳定表现。 放在更大的背景里,安全焦虑感在上升,但大多数选民的第一诉求仍是工资、物价与能源开销。这两条线经常相互牵扯,短期内很难两头都稳。 所以,眼下的支持率,更像是对“电费减了、税负轻了”的即时反馈,而不是对长期硬项目的全票通过。 等到导弹真正入列,训练形成常态,相关开支结构安稳下来,再叠加物价与收入的表现,那个时候的民调,才更有参考价值。 把账单和硬件同时理顺,支持率才可能真正稳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