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曾宣布,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现

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曾宣布,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现货交易中的30%改为人民币结算,成功压低了铁矿石价格。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铁矿石这门生意过去几十年几乎就靠一句老规矩撑着:美元结算,普氏指数说了算,全球矿商像是端着统一菜单的餐厅老板,不管客人胃口如何,价格永远写在同一张美元价签上。   中国钢厂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食客”,却只能按这份单子买单,美元汇率一跳,钢厂心跟着跳;手续费一扣,利润就被啃掉一口,久而久之这场生意更像是矿商在“卡位”,买家只能被迫接受。   不过中国不是一直这么忍着,过去那些“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分散采购模式,让矿商抓住了定价的主动权,这点中国很清楚。   于是这些年悄悄开始下大棋:把全国产量最大的钢企集中过来,统一谈判;把进口渠道从澳洲那一条腿,再配上巴西、南非、俄罗斯的几条腿;再加上国内一系列深部铁矿的开发,把自给率从十几年前的低位一点点撑了上去。   最经典的是几内亚西芒杜矿,那块被称作“非洲皇冠”的超高品位铁矿,一开采就是一年上亿吨,像是早早准备好的一张底牌,只等着亮出来。   这一连串的布局,让全球矿企第一次开始正视一个事实: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买澳洲矿的买家,也不是愿意用美元吃下所有成本的冤大头。   尤其到了今年,全球钢材需求没什么起色,但铁矿供给却越攒越多,港口库存堆得跟小山似的一眼望不到头,矿商还想涨价,中国当然不会买账,库存一日不停,仓储费就像烧钱一样,一天几十万美元往外飘,哪家企业不慌?   必和必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曾经它仗着自家铁矿品位高、运距短是澳洲“硬核矿霸”之一,谁涨价得最狠?往往就是它;谁嗓门最大?还是它。   可今年不同,销量滑、利润掉、库存涨、股价跌,再加上中国采购方突然暂停了它的美元计价订单,十几艘船在海上干等,它才意识到,市场的风向变了,对它来说,中国市场不是“大客户”,而是“靠命过日子”的客户,丢一成都是肉疼,丢两成就可能断粮。   更关键的是同行早就“换道超车”了,淡水河谷很早就用人民币结算,一签就是大额长期合同;力拓也宣布会扩大人民币计价范围;连FMG这种曾经视美元为“祖传底线”的矿商,都主动找中国银行借人民币搞扩建,打算“用铁矿还债”来绑定中国市场,必和必拓要是继续坚持美元,等于自断后路,这种时候不让步,难道等市场把它挤到墙角?   人民币结算其实不是中国“任性提要求”,技术早就成熟,跨境支付系统一天能处理几万单,结算时间比美元快很多,还能省下成堆的中间行手续费。   而且过去美元资产被冻结的例子摆在那里,谁都知道美元不再是绝对“安全”,对矿商来说,收了人民币可以直接在中国扩大投资、采购设备、布局新能源业务,这比捏着美元更稳当。   谈判谈到最后必和必拓终于松口,从2025年第四季度起,对中国的现货交易有三成改用人民币,这部分一年就能到八九千万吨,按价格算满满当当就是百亿美元的盘子。   消息一出铁矿石价格立刻稳下来,钢厂的进料成本直接下降,利润空间比过去宽松不少。这不是“占便宜”,是市场回归理性。   铁矿石进入人民币时代,最深刻的变化是规则的重新书写,过去矿价跟着普氏指数跳,中国买家越买越贵;现在部分交易转人民币,价格会更多参考国内需求和库存,不再被远在大洋彼岸的报价所牵着鼻子走,未来铁矿结算可能像石油那样,从“美元一统天下”逐步变成“多货币共存”的格局,而人民币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稳。   这还不是终点,几内亚新矿上线国内矿山扩能,铁矿进口来源更丰富;钢材需求优化后产量稳中有降,铁矿开始从“紧平衡”走向“宽松时代”;买家越稳,卖家越不能端架子,必和必拓这次让步不是偶然,而是全球供应链逻辑变化的一部分。   铁矿石的游戏规则从来不是靠喊口号改变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供应链实力、市场份额、替代能力,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链底气,美元结算的老霸权第一次被撕开一个口子,而中国在这场变化里,不是旁观者而是推动者。   未来铁矿石市场的风向,已经不再完全由矿企掌控,而是由需求方、供应链、结算体系共同决定,必和必拓的妥协,不过是大棋局里最早被迫转换方向的一枚子,棋盘还大,规则还在重塑,而中国手里的牌,正越攒越多。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