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没想到自己花重金挖走中国稀土团队,以为能终结这个稀土霸权,结果却发现中国早就留了三张底牌。 莱纳斯公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一开始只是挖黄金的小公司,总部在珀斯。九十年代末转行稀土,2001年买下西澳Mount Weld矿区,那地方矿藏品位高,被认为是全球顶尖资源之一。矿区在荒漠里,卡车来回拉矿石,浓缩后装袋运港。 2014年Amanda Lacaze当上CEO,她之前干过电信和消费品,接手时公司债台高筑,马来西亚关丹工厂建了好几年还没正式开工。她直接飞过去现场,翻报表、查成本,一步步把溶剂萃取流程调顺,产量慢慢爬上来。日本给钱,美国国防部下单,得州项目也启动。她在董事会直接拍桌子,说非中国货有溢价,态度强硬。 这些年莱纳斯靠日本低息贷款和美国合同活下来,成为中国以外最大的分离稀土供应商。Kalgoorlie新厂也建起来,本地处理浓缩物,马来西亚专注分离。Lacaze带队把公司从破产边缘拉回正轨,现在是西方供应链多元化的招牌。 2018年前后莱纳斯开出高薪,从中国企业拉走一批分离工程师,整队人到关丹工厂。管理层觉得人到手,产能和技术就齐活了,开工仪式搞得热热闹闹,以为很快就能大规模出货。 现实很快打脸。核心萃取设备得从中国买,但供应商只肯卖老型号,效率低一大截。想多上几台新机,排期直接拖到几年后,生产线经常因为缺零件趴窝。纯度也过不去,宣布的指标听着不错,真用到高端磁材上就不行。中国随便一家厂都能稳稳超高纯度,这种差距不是调参数能追的。 澳洲人以为挖几个人就能把中国稀土本事全搬走,结果发现中国底牌根本不是人,而是三样硬东西。第一张是全产业链。赣州那边几百家厂连成片,从矿到成品不到一个月,配件当天到货。莱纳斯呢?矿石西澳装船,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再转欧洲,物流就吃掉几个月,一旦海运堵塞,直接断供。 第二张是市场。中国新能源车和风电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谁的矿石最后都得进中国加工或卖中国才能变现。印度越南矿品位低,自己炼贵,还不如运中国加工完再买回去划算。 第三张是合作网。中国跟各国搞合资,越南北江厂中方工程师手把手教,印度也签协议派人帮建线。这些国家尝到甜头,当然选靠谱合作,而不是光买原料。 这三张牌加一块,挖再多人也没用,莱纳斯重稀土分离拖了七年,设备市场全卡在中国手里。 2025年5月,关丹工厂终于出第一批氧化镝,量就那么点,管理层对外宣称是中国以外首个商业化重稀土分离。产量慢慢加,但跟中国比还是小打小闹。公司继续扩Kalgoorlie和马来西亚产能,得州项目也拿美国钱推进。 西方国家喊了几年去风险化,结果重稀土还是只有莱纳斯一家能勉强供应点,价格自然高。10月莱纳斯又宣布马来西亚再建新重稀土厂,产能提到5000吨/年,股价跟着波动。 中国这边产业链、市场、合作网纹丝不动。赣州包头工厂照样高速转,回收线从废料里抠高纯稀土,成本低一半。越南印度项目越做越大,原料和产品都在中国体系里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