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从郫都区某派出所出来,当事人问我:“法律为什么不保护女性,离婚为什么这么难”。这句话让我哽住。 她脸上的淤青在路灯下格外刺眼,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刚才在调解室,她丈夫信誓旦旦保证不会再动手。这种保证我听过太多次,往往撑不过一个星期。她想离婚,但丈夫不同意,法院第一次通常不会判离。这个循环让人疲惫。 她告诉我三个月来第六次报警。每次警察来了记录情况,建议她去验伤。验伤报告攒了一叠,家暴告诫书也拿过。走到离婚这步还是困难重重。丈夫威胁要抢孩子,藏起结婚证户口本。明明她是受害者,却要处处被动。 我想起上个月遇到的类似案例。那位女士被丈夫打断肋骨,离婚官司打了两年。财产分割时,男方转移了所有存款。最后她只得到孩子抚养权,带着一身伤病重新开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角落上演。 法律条文写得清清楚楚,实施起来却处处受阻。遭受家暴可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很多受害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程序。即便知道,收集证据、跑法院、开庭,每道门槛都在消耗受害人的勇气。 这位当事人不敢回娘家,怕丈夫找上门闹事。临时庇护所床位紧张,她带着孩子不方便。我帮她联系了本地的反家暴组织,安排今晚的住宿。明天要陪她去法院申请保护令,这是眼下最紧急的事。 她问我为什么离婚这么难。我无法解释诉讼周期长,调解程序多,举证责任重。这些法律术语在现实痛苦面前太苍白。只能告诉她,很多人走出来了,带着孩子开始新生活。这话说得自己都心虚。 凌晨三点送她到庇护所,工作人员熟练地安排食宿。这里收留着十几个类似处境的女性,有人已经住了半年。她们互相帮忙照看孩子,分享找工作信息。墙上的照片记录着重新开始的笑容,那需要太多勇气。 天快亮了,我翻着手机里存的各种援助电话。妇联、法律援助中心、心理咨询热线。这些资源能提供帮助,但真正挣脱困境要靠当事人自己。我们这些陪伴者,能做的实在太有限。 网友“逆风飞翔”评论:“亲身经历过,离婚官司打了三年,家暴取证太难了。”另一位网友“向阳而生”写道:“建议设立家暴黑名单,让施暴者付出代价。”“平安喜乐”留言:“社会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案例?觉得应该如何改善家暴受害者的处境?对于完善相关法律和社会支持体系,你们有什么建议?很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