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工业死刑?中日一旦开战,很多人还在拿着二战的旧剧本,幻想什么舰队决战。错!现代战争的逻辑早已被火箭军的射程彻底改写。日本列岛狭长,战略纵深几乎为零,全境都在东风快递的火力覆盖半径之内。 二战那会儿的战争,拼的是兵力规模和资源消耗,你造一千架飞机,我就造两千架,你推过来一个装甲师,我就顶回去两个步兵师,工业产能是后盾,但得靠前线厮杀慢慢消耗。 可现在不一样了,火箭军的出现让 “先打工业、再谈决战” 成了新规矩。日本的工业命脉全攥在别人手里,它那些引以为傲的汽车厂、芯片厂、精密机械厂,几乎全扎堆在沿海平原,东京湾沿岸、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一个个都像摆好的靶子,而东风家族里随便拎出一款,都能精准命中这些要害。 就拿东风 - 17 来说,10 马赫的速度加上钱学森弹道,在临近空间里滑翔的轨迹根本没法预测,别说日本的反导系统,连美国都拦不住,2500 公里的射程,从山东半岛找个阵地发射,日本 95% 的国土都能覆盖到,那些藏在工业区里的核心厂房、研发中心,第一波打击就能被掀掉屋顶。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工业结构,看着光鲜亮丽,实则脆弱得很。它是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铁矿石、稀土这些工业原料,全靠海运从国外运进来,而横滨、神户、大阪这些主要港口,全在东风导弹的射程之内。 一旦开战,不用派舰队去封锁,几枚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就能把港口的码头设施炸瘫痪,再补上几枚东风 - 26,连试图驰援的美军舰队都得躲得远远的,这款射程 4500 公里的导弹能覆盖第二岛链,直接断了日本的外援念想。 原料进不来,工厂就成了空架子,就算有生产线,没有钢铁、没有稀土、没有石油,也造不出坦克、导弹,甚至连普通的零部件都生产不了,这就是工业死刑的第一步:断供。 电力是工业的血液,而日本的电力结构简直是给 “工业死刑” 量身定做的弱点。现在日本火力发电占比高达 68.6%,再生能源才 21.7%,那些支撑工业运转的火电站,大多建在沿海地区,方便运输煤炭和天然气,可这也让它们暴露在打击范围内。 一枚精准制导的东风导弹下去,火电站的锅炉、发电机组就成了废铁,一个工业区停电,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芯片厂的无尘车间离不开恒温恒电,汽车厂的生产线没法中途停工,精密仪器厂的校准设备一断电就报废。 更别提日本还在重启核电站,像柏崎刈羽那样的大型核电站,一旦被击中,不仅会造成核泄漏,还会让周边大片区域变成无人区,工业设施自然也就彻底作废。没有电力,再先进的工业体系也得停摆,这是工业死刑的第二步:抽血。 现代工业讲究的是产业链协同,一个产品的生产可能要跨越好几个工厂、好几个地区。日本的工业体系就是这样,比如一辆汽车,发动机可能在名古屋生产,变速箱来自大阪,电子控制系统产自东京,最后在横滨组装。可这种高度集中的产业链,一旦某个关键环节被打断,整个体系就会崩塌。 这种 “点穴式” 打击,比二战时的地毯式轰炸效率高得多,能以最小的代价让对方工业彻底停摆,这是工业死刑的第三步:碎骨。 日本列岛的地理条件,让它连工业转移的机会都没有。整个日本南北长、东西窄,最宽的地方也没多少距离,而且山地多、平原少,所有的工业设施都只能挤在狭窄的沿海平原上,根本没有战略纵深可以转移工厂。 二战时苏联还能把工厂搬到乌拉尔山以东,美国能靠东西两大洋的屏障安心生产,可日本呢?不管把工厂搬到哪里,都在东风导弹的覆盖范围内,就算想临时搭建简易生产线,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一旦沿海的工业带被摧毁,日本就再也没有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只能坐以待毙,这是工业死刑的第四步:封死。 工业死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逆性。战争一旦打响,东风导弹的打击会一波接一波,就算日本想修复工业设施,也会面临多重困难:没有原材料、没有电力、没有完好的生产线,更没有安全的修复环境。 而且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和设备高度依赖进口,比如芯片制造的光刻机、精密机床的核心部件,日本自己也造不出来,一旦战争爆发,国际供应链被切断,就算想进口设备和技术也不可能。 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工业体系一旦被摧毁,就再也没法恢复,整个国家会从工业强国退回到农业国,连基本的民生保障都成问题,更别说继续战争了。 中日一旦开战,中国火箭军不会跟日本纠结于前线的阵地争夺,而是会直接对日本的工业体系实施 “死刑判决”。没有工业支撑,日本自卫队就算有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一次性消耗品,打光了就没了。 而中国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广阔的战略纵深,就算部分地区受影响,也能快速恢复生产,持续为战争提供支持。这就是工业死刑的威慑力,它不是靠杀戮,而是靠摧毁对方的战争潜力,让对方明白,继续战争只会自取灭亡,最后不得不放弃抵抗。 所以说,工业死刑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基于现代战争逻辑和日本实际情况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