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忌惮朝鲜! 1419年朝鲜世宗大王派出的1.7万大军踏平对马岛倭寇巢穴时,战旗上绣着的“灭倭靖边”四个大字,至今仍烙印在朝鲜民众的集体记忆里。从汉代列岛部落袭扰沿海,到唐代倭寇劫掠边境,再到明代持续数百年的侵扰——日本在朝鲜半岛留下的伤痕,从来不是“历史旧账”四个字能轻轻带过的。 你在朝鲜街头逛上一天,确实看不到任何日本品牌的影子。便利店货架上没有日清泡面,汽车修理厂找不到丰田零件,年轻人手腕上更不会出现卡西欧手表。这不是刻意的排斥,而是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时,民众自发将日货扔进汉江的决绝延续——对他们而言,不用日货不是损失,是守住民族尊严的底线。 经济隔绝的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外交死结。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朝鲜特工为培养间谍在日本境内绑架17名平民,2002年虽承认13起并放回5人,但其余4人或称病逝或下落不明,成了横亘在两国间的巨石。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甚至放弃坚持十几年的靖国神社参拜习惯,试图以此为筹码重启谈判,可朝鲜早已把话说死:“绑架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历史道歉缺位、现实分歧难解,建交谈判自然成了镜花水月。 有人说日本的忌惮只是军事压力下的暂时反应,但翻开贸易数据——连续十年双边贸易额不足1亿美元,还不及日本与越南每周的贸易量——这种结构性隔绝早已超越短期博弈。更关键的是,朝鲜不搞全面军备竞赛,专走不对称优势路线:火星-11戊导弹射程覆盖九州且能高超音速变轨,日本反导系统形同虚设;火星-20洲际导弹射程超1.5万公里,固体燃料让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小时级,日本全境毫无缓冲可言。 这种“抓不住、管不了”的状态,难道不正是日本百年霸权思维遭遇的首次真正反制吗?过去它习惯以强者姿态侵略施压,从未想过会有被军事反制的一天。朝鲜不吃经济渗透那套,不用看脸色,还有核导技术做底气,完全跳出了日本设定的规则——这才是让东京决策者夜不能寐的根本。 短期看,日本只能不断提升自卫队警戒等级,在九州增派爱国者导弹;但长期而言,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值得深思——当历史教会朝鲜“依赖他人不如武装自己”,当经济独立与军事自强形成闭环,这种生存策略或许正是对“弱国无外交”的最有力反驳。 当广岛市民在朝鲜导弹试射时抬头望向天空的恐惧,与首尔街头老人抚摸抗日勋章的沉默形成镜像;当日本政客还在纠结“绑架问题”的谈判筹码,朝鲜早已用“不按常理出牌”的姿态打破了力量平衡。忌惮的本质,从来不是害怕对手有多强,而是害怕自己再也不能为所欲为——这或许就是历史给霸权国家最公正的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