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德军在莫斯科,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拿苏联人的衣服?当初德国打到苏联,是奔

为什么德军在莫斯科,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拿苏联人的衣服?当初德国打到苏联,是奔着 “闪电战” 去的。上面的人觉得,只要一下子冲进莫斯科,苏联人就会撑不住。军官们在作战地图上用红笔圈出莫斯科红场,参谋们甚至提前印好了占领区的行政文件——所有人都相信,这场仗打不到冬天,秋末就能裹着战利品回家过圣诞。 但他们算漏了两样东西:苏联的土地有多辽阔,以及斯大林有多“狠”。1941年11月的雪下得比往年更早,德军第2装甲师的士兵汉斯在日记里写:“路边的白桦树像裹着尸布,我们的卡车陷在泥里,车轮冻住后像两只巨大的冰坨。”此时后方仓库里的冬衣还堆在华沙火车站——苏联游击队炸断了第17座铁路桥,而两种轨距的铁路让德国火车寸步难行,修复的线路每天只能运300吨物资,连士兵的面包都不够,更别说棉衣。 有人说德军是“绅士打仗”,不屑穿敌人的破衣服?在零下40℃的雪地里,尊严早被冻成了冰碴。第6集团军的列兵偷偷扒过苏军尸体的大衣,可刚穿上就被政委发现——不是因为“丢脸”,是那件大衣里藏着苏联游击队的识别标记,当晚他们的掩体就挨了炮弹。真正的问题是,根本抢不到足够的衣服。斯大林11月17日的“焦土令”不是纸上谈兵:村庄被烧得只剩黑木桩,水井填着碎石,连教堂的钟都被拆走熔了造炮弹。德军一个师搜遍20个村子,只找到3件带补丁的棉袄和半袋冻土豆。 更致命的是严寒成了苏联最狠的“武器”。12月4日清晨,温度计的红线钉在零下52℃——士兵的睫毛结着冰棱,呼吸时鼻孔像被针扎;步枪的润滑油冻成蜡,枪栓拉不动,有人用刺刀撬,结果枪栓断裂时崩掉了门牙;坦克兵在发动机底下生火,火苗刚起来就被风雪压灭,履带在结冰的路面上打滑,一辆虎式坦克翻进沟里,车组成员活活冻僵在座位上,手指还保持着抓方向盘的姿势。 为什么不点火取暖?第10装甲师的幸存者回忆:“谁在雪地里点起篝火,15分钟内炮弹就会落下来。”苏联侦察兵藏在松树上,望远镜盯着任何一点光亮——那不是取暖的火,是送命的信号。有个连队趁夜烧了堆柴火,刚暖和三分钟,炮弹就把雪堆炸成了火海,最后只拖出来7具烧焦的尸体。 这时的苏军却像雪地里的狼。西伯利亚调来的士兵穿着貉子毛帽子,脚踩毡靴,滑雪部队带着机枪在林子里穿梭。他们的步枪涂着冬季润滑油,零下30℃照样能连射;坦克发动机预热只要10分钟,履带装着防滑齿,在冰面上跑得比德国卡车还快。莫斯科妇女在工厂里赶制棉衣,孩子们把家里的毡子捐出来做鞋垫,连70岁的老奶奶都拿着斧头砍树,要“给德国鬼子设陷阱”——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抗寒的战争机器。 德军指挥部还在发进攻命令时,前线已经开始“无声的溃败”。士兵写信回家:“与其冻成残废,不如被子弹打死。”有支部队空运来200件冬衣,结果士兵为了抢衣服互相开枪,死了12个人。这不是“闪电战”的失败,是对对手、对土地、对严寒的三重误判——就像130年前的拿破仑,以为能用速度征服俄罗斯,最后却被这片土地的冬天吞得尸骨无存。 零下52℃的风里,德国士兵的最后一口气凝成白雾,飘向莫斯科的方向。他们不是不想拿苏联人的衣服,是斯大林早就断了这条路;不是败给了寒冷,是败给了一个民族“把土地烧了也要赢”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