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60年,北大教授张文裕回家后,发现妻子王承书留下“祖国需要我”的字条后失踪,

1960年,北大教授张文裕回家后,发现妻子王承书留下“祖国需要我”的字条后失踪,这一分别便是17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承书像往常一样收拾好教案准备出门。 她告诉丈夫张文裕要去实验室处理一些数据,随后便消失在了夜色中。 这一走就是整整十七年,连最亲密的家人也不知道她的去向。 直到多年后人们才明白,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是去执行一项关乎国家命运的秘密使命。 王承书出生于1912年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 她从小聪颖过人,18岁便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该系当年唯一的女生。 在男生占绝大多数的物理系,她连续三年蝉联专业第一名,展现出非凡的科学天赋。 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并取得硕士学位,在学术界初露头角。 在燕京大学期间,王承书结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文裕。 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学者于1939年结为连理。 1941年,王承书获得赴美留学机会,进入密歇根大学深造。 在美国期间,她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 合作提出了后来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成果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她的导师曾预言,如果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她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王承书心中始终惦记着远方的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王承书和丈夫毅然决定回国效力。 当时美国政府对华人科学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派人监视他们的行动。 经过长达七年的不懈努力,多次递交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中美达成侨民回国协议,他们才终于踏上归途。 临行前,王承书巧妙地将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分装成三百多个包裹,想方设法寄回国内。 这些珍贵的资料后来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国后,王承书被安排到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她很快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在统计物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就在她准备安心投入教学科研时,国家需要她承担一项特殊使命。 1960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其中高浓度铀的提炼成为关键环节。 钱三强亲自找王承书谈话,希望她负责这项绝密研究。 这意味着她必须隐姓埋名,切断与外界所有联系。 面对这个决定,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 她简单收拾行装,给丈夫留下一张写着"勿念,归期未定"的字条,便奔赴西北戈壁滩中的秘密基地。 这一去就是十七个春秋,连丈夫和孩子都不知道她的具体去向。 在这段漫长岁月里,她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 在荒无人烟的研究基地,王承书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 当时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缺乏先进的计算设备,他们主要依靠手摇计算机进行海量运算。 作为项目负责人,王承书不仅要做理论计算,还要亲自核对每一个数据。 她经常工作到深夜,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困了就在办公桌上小憩片刻。 戈壁滩上常年风沙不断,冬季严寒刺骨,夏季酷热难当。 但王承书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整个团队。 她常对年轻科研人员说:"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为了国家,一切都值得。" 戈壁滩上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饮用水都需要从外地运来,蔬菜更是稀缺物资。 但王承书从未抱怨过什么,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在1964年初研制出合格的高浓度铀产品。 为同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时,王承书和同事们相拥而泣,这些年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取得如此重大成就后,她仍然选择继续隐姓埋名,投身更前沿的核技术研究。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王承书本可以功成身退,但她选择继续留在基地,投身更前沿的核技术研究。 这期间,她始终没有与家人联系,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直到1977年,这项长期秘密研究告一段落,65岁的王承书才重返北京。 当她再次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已是白发苍苍。 儿子几乎认不出这个陌生而苍老的母亲。 面对家人的疑问,王承书没有详细讲述这些年的艰辛,只是淡淡地说:"国家需要我,我就去了。" 晚年的王承书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她致力于培养年轻科研人才,并将毕生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 即使在生命最后时刻,她仍惦记着国家的科技发展。 1994年,这位为祖国隐姓埋名十七年的女科学家安详离世,按照她的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没有举行任何追悼仪式。 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主要信源:(慈溪日报——王承书:为国隐姓埋名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