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两院院士增选,14所985“颗粒无收”,7所双非逆袭,内幕揭开

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这场被誉为“中国学术巅峰之争”的评选,不仅是对

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这场被誉为“中国学术巅峰之争”的评选,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终身成就的最高认可,更是高校科研实力与学科布局的集中检阅。

本次增选全程实行三审三公示与五轮学术诚信审查,以云端评审留痕等措施保障公平公正,最终两院合计新增国内院士144人,其中中科院73人、工程院71人,另有51名外籍院士当选,增选后中科院院士总数达908位,工程院院士总数突破1000位,达到1002位。

从院校分布来看,顶尖高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清华大学以9人当选(8名中科院、1名工程院)遥遥领先,北京大学6人紧随其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凭借5人、4人的亮眼表现跻身第一梯队,彰显了“塔尖垄断”的格局。

但与这份荣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9所985高校中竟有14所院校在此次增选中颗粒无收,这一数字决不能被轻轻带过,其背后折射出的学科布局、资源配置与评价导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这14所“挂零”的985高校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顶尖学府,名单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这些院校并非实力不济,而是呈现出多元的发展特质与面临的差异化困境。从深层次的“内幕”揭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以人文社科或师范类学科为核心优势的高校,其学科结构与院士增选导向存在天然错位。

两院院士增选的学科范围高度集中于理工农医类,中科院并无人文社科学部,工程院仅覆盖少量交叉领域,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法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北师大与华东师大的教育学等优势学科,恰恰不在核心评选赛道内。

这种导向差异导致这类高校即便在各自领域处于全国顶尖水平,也难以产生符合院士申报标准的候选人,其缺席绝非对办学能力的否定。

另一类“挂零”高校则受制于特色学科的小众属性与名额限制,中国海洋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便是典型代表。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学均为其核心优势学科,但在院士增选体系中,对应学部的名额本就稀缺,中科院地学部仅增选9人,工程院农业学部也仅8人,狭窄的竞争赛道使得这类特色高校的突围难度大幅增加。

厦门大学的情况则更为特殊,该校虽有11位非资深全职院士,但其院士资源高度集中于化学学科,达6人之多,其他学科的人才梯队相对薄弱,在院士增选的“金字塔尖”竞争中难以形成多点突破。

地域资源约束与人才流失问题,成为部分高校未能实现突破的重要瓶颈。兰州大学作为西部顶尖学府,在化学、生态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积淀,但受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影响,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资源集聚方面面临天然劣势,优质人才被东部高校“虹吸”的现象长期存在,导致科研团队难以形成持续冲击院士头衔的实力。

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位于东北地区的高校,同样面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不均的挑战,东三省4所985高校中有3所此次挂零,反映出地区发展环境对高校科研生态的深远影响。

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则陷入了“大而全但缺乏顶尖爆点”的困境,这些院校学科布局均衡,但在任一领域均未形成全球领跑的绝对优势,在院士增选这种聚焦极致突破的竞争中,自然难以脱颖而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前院士评选导向的深刻变革与高校适应节奏的差异。本次增选释放出鲜明信号:评价标准正从“学历背景”向“实际贡献”转变,向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领域倾斜。

7所双非院校的逆袭的便是有力证明,广东工业大学的智能制造、昆明理工大学的稀有金属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技术等,均聚焦地方产业需求与国家关键环节,凭借实打实的应用成果斩获8个院士名额。

与此同时,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民营科技企业的专家进入院士序列,工程院新增院士人均有效专利达11.3项,这些变化都凸显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导向。对比之下,部分“挂零”的985高校仍停留在传统科研模式中,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及时跟上评价体系的变革节奏。

人才梯队迭代断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校正处于“老院士退休、青年人才尚未达到申报门槛”的过渡阶段,单次增选的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其长期办学实力。

14所985高校的“挂零”,绝非学术水平的倒退,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它既揭示了学科结构与评价导向的客观差异,也暴露了部分高校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战略定位上的短板。

对于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而言,无需因院士增选结果否定自身价值,应继续巩固特色领域的领先地位;对于特色型与区域型高校,则需要强化优势学科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绑定,通过“聚焦单点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综合性高校则应避免“大而不强”的困境,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打造顶尖学科高峰。

院士增选的核心意义,在于引导科研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激励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需求。14所985高校的缺席提醒我们,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多元包容,既要有对理工硬核实力的认可,也要有对人文社科、特色学科价值的尊重。

以上信息,也启示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唯有找准定位、聚焦优势、紧跟时代需求,才能在不同赛道上实现各自的价值突破,这远比追求一时的院士数量光环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