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扫码过闸时,手机轻微晃动就被强制跳转至购物广告;当你通勤乘车时,调整握持姿势竟触发低俗推广弹窗——APP“摇一摇”广告以“技术创新”之名,行“强制侵扰”之实,早已突破商业伦理底线,沦为掠夺用户权益的“数字强盗”。这种乱象不仅严重破坏互联网生态,更暗藏隐私泄露、财产安全等多重风险,亟需以雷霆手段整治,还用户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乱象昭彰:技术异化下的权益践踏
“摇一摇”广告的本质,是平台利用手机传感器技术对用户行为的恶意绑架,其乱象之深、危害之广,早已触目惊心:
- 体验霸凌,无视用户意愿:通过刻意降低触发阈值(部分APP加速度阈值仅5m/s²,远低于行业建议的15m/s²),将用户行走、转身、甚至呼吸带来的轻微晃动,都强行解读为“广告点击指令”。江苏省消保委数据显示,94.94%的用户对其表示厌恶,更有用户因广告误跳转错过地铁闸机、耽误紧急通话,沦为“技术滥用的受害者”。
- 安全黑洞,暗藏多重风险:部分广告跳转后直接链接支付页面,结合快捷支付功能,极易导致用户误触消费;更有不良平台通过广告SDK超范围收集传感器数据,拼凑用户行为轨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最小必要”原则,沦为隐私泄露的“黑色通道”。
- 行业内卷,破坏商业生态:在“流量至上”的畸形导向下,从工具类APP到公共服务应用(如地铁、政务APP),纷纷跟风嵌入“摇一摇”广告,甚至将其作为主要营收来源。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模式,让专注用户体验的企业举步维艰,最终损害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公信力。
追根溯源,乱象的核心在于平台“逐利至上”的短视思维——部分企业明知广告形式侵犯用户权益,却因“低投入、高点击”的利益诱惑,刻意规避监管、钻技术漏洞,将用户权益异化为商业变现的“垫脚石”。
二、治理困局:监管滞后与技术对抗的博弈
当前,尽管我国已出台《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禁止“欺骗性诱导点击”,但“摇一摇”广告的治理仍面临多重困境:
- 法律威慑不足:现有法规对“摇一摇”广告的界定模糊,处罚力度偏轻(多为“责令整改”“小额罚款”),难以对动辄年营收数十亿的平台形成震慑。部分企业甚至将罚款视为“合规成本”,整改后迅速反弹。
- 技术对抗升级:为规避监管,广告SDK开发商通过“动态调整参数”“伪装合规触发”等手段钻空子——监管检测时提高阈值,日常运营中暗中降低,形成“监管-规避-再监管”的恶性循环。
- 监管覆盖不全:微信小程序、快应用、H5页面等新兴形态尚未被完全纳入监管,成为“摇一摇”广告的“法外之地”;跨平台、跨地区的监管协同机制不完善,导致违规行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些困局的背后,是技术发展速度与监管能力的失衡,更是商业利益对公共权益的公然侵蚀。若不及时破局,不仅用户权益将持续受损,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活力也将被这种“短视变现”模式耗尽。
三、破局之路:以刚性治理还用户自主之权
整治“摇一摇”广告乱象,绝非“头痛医头”的表面整改,而需构建“立法、监管、技术、用户”四位一体的刚性治理体系,从根源上遏制技术滥用:
(一)立法先行: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
1. 明确刚性标准:将《摇一摇广告触发行为安全要求》中的技术参数(加速度≥15m/s²、转动角度≥35°、操作时间≥3s)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未达标准即属违规”,杜绝模糊地带。
2. 加大处罚力度:在《广告法》中增设专门条款,对违规APP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ICP备案、实施行业禁入;同时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支持用户集体诉讼,让违规成本远高于收益。
3. 扩大监管范围:将小程序、快应用、H5页面等全部纳入监管,明确运营者与独立APP承担同等责任,实现“无死角覆盖”。
(二)监管加码:构建全链条“围剿”机制
1. 建立动态监测平台:由工信部牵头,搭建全国统一的APP广告行为监测系统,运用AI算法自动识别“低阈值触发”“隐藏关闭按钮”等违规行为,实现“实时预警、即时查处”。
2.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强制要求APP运营者对第三方广告SDK进行审核备案,一旦发现违规,立即终止合作并公示;将广告合规情况与企业信用评级挂钩,影响其市场准入、融资等核心权益。
3. 强化公众监督:整合12321、12315等投诉渠道,开设“摇一摇广告违规举报”专区,简化投诉流程,承诺“72小时响应、15日内办结”,并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
(三)技术反制:筑牢用户权益“防护墙”
1. 升级系统权限管控:推动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默认关闭APP对传感器的访问权限,用户需手动授权后方可开启;新增“传感器使用实时提醒”功能,让用户随时掌握权限调用情况。
2. 推广拦截技术方案:鼓励技术企业开发“摇一摇广告拦截插件”,通过识别广告SDK特征、拦截跳转指令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主动防护工具;支持行业协会发布合规技术白皮书,引导企业规范开发。
(四)用户赋能:唤醒自主维权意识
1. 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官方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普及“关闭传感器权限”“违规举报流程”等实用技巧,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推出简易操作指南,提升维权能力。
2. 倡导理性选择:引导用户卸载频繁推送违规广告的APP,用“用脚投票”倒逼企业重视用户体验;支持合规企业推出“无广告会员服务”,形成“尊重用户=市场认可”的良性导向。
别让技术创新沦为“侵权工具”
互联网的初心是“连接价值、服务用户”,而非以技术之名掠夺权益。“摇一摇”广告的泛滥,本质是商业利益对用户权益的公然漠视,是技术伦理的严重缺失。唯有通过立法刚性约束、监管精准发力、企业主动担责、用户积极维权,才能彻底遏制这种乱象。
期待监管部门拿出“零容忍”的态度,行业企业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让手机传感器不再成为“扰民工具”,让用户自主选择权得到真正尊重。毕竟,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生态,从来不是“流量至上”的野蛮生长,而是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的平衡共生。
附:以下是一些存在摇一摇广告弹窗且广告难以关闭的典型APP。1. 微博:开屏广告极易触发,无相关关闭选项,仅做拿起手机的动作就可能自动跳转至微信小程序上的购买平台。2. 百度:开屏广告有“扭动手机”触发跳转的方式,倾斜手机就可能直接跳转到广告页面,且无一键返回按钮,也没有关闭功能。3. 喜马拉雅:摇一摇广告仅能关闭当日,次日会重置,需每日手动关闭,客服表示无法完全关闭。4. 豆瓣:存在摇一摇广告,无相关关闭选项,乘车时易误触跳转电商平台。5. 知乎:开屏广告底部有“摇一摇 打开落地页或第三方”的字体,字体不醒目,轻微晃动手机就可能跳转至广告页面。6. WPS:开屏广告有“摇一摇”功能,与“滑动跳转至第三方”“点击跳转至第三方”交替出现,摇动手机可能触发跳转。7. 爱奇艺:开屏广告有“摇一摇”跳转功能,摇动手机可能会触发进入广告页面。8. 腾讯视频:开屏广告存在“摇一摇”跳转的情况,各种形式和幅度的手机摇动,均有可能触发进入广告页面。9. 酷狗音乐:开屏广告出现“摇一摇”功能,手机摇动可能会触发跳转。10. 酷我音乐:开屏广告有“摇一摇”跳转功能,摇动手机可能触发进入广告页面。11. 车来了:开屏广告只要手机轻微晃动就会自动跳转,正常行走一般都会触发开屏广告的跳转。12. 美图秀秀:多次在用户走路、乘车、身体正常摆动等非主观知情并自愿的前提下,触发“摇一摇”开屏广告,被迫跳转到其他购物平台和App界面。13. 广州地铁:乘车码页面频繁弹出“摇一摇”广告,导致乘客过闸受阻,严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14. 宝宝巴士儿歌:开屏时会跳转低俗广告,给用户带来极差的使用体验。15. 华为音乐:被江苏省消保委点名批评,存在摇一摇广告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差的使用体验。16. 番茄小说:存在摇一摇广告,但可以在设置中进行关闭。17. 联享家:江苏省消保委发文严厉谴责其“摇一摇”广告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差的使用体验。18. 虎扑:有摇一摇广告,但可以在设置中关闭。19. 豆瓣:存在摇一摇广告,无相关关闭选项,乘车时易误触跳转电商平台。20. 墨迹天气:曾被曝光存在摇一摇广告,用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容易误触触发广告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