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final
型号:TONALITE
类型:蓝牙真无线耳机
技术特征:D.T.A.S.数字映射音频模拟技术
外观特征:水滴形流线腔体,粗磨砂质感的外壳与充电舱,“粗中有细”的视觉观感
其他特征:与索尼联合研发的主动降噪技术,极低的风噪指数
声音概述:真无线版的“A10000”,以极低的失真和丰富的乐感构筑而成的高素质、强乐感、低刺激度的声音表现
适合人群:旗舰ANC真无线耳机用户群体,高音质真无线需求者
一句话评价:final改变视角后重构的旗舰真无线产品,除了HiFi音质外,从体验角度提供了TWS产品的另一种旗舰级特质

说到蓝牙真无线耳机,很多人已经非常熟悉,毕竟作为日常和手机搭档的私人物品,不仅仅用于听歌追剧,甚至还可能是“生产力工具”;很多人将TWS作为消耗品来使用,因此不舍得买太贵的,就一两百两三百的就可以,丢了或者用坏了也不心疼——而HiFi耳机发烧友的想法就不一样了,他们追求在蓝牙条件下也要有旗舰级的极致音质,而预算也放得相对较宽。目前为止,已经有诸多品牌根据各自对真无线耳机的理解做出了自己的产品;而本文要聊的final也在此前先后推出了ZE8000和ZE8000 MKII,后者在2000元价位真无线耳机市场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以开阔、高素质的声音和不错的降噪效果赢得了不少烧友的青睐;但作为蓝牙耳机产品,其音质上与有线耳机的差距仍然明显;同时作为HiFi耳机厂家,final的ZE8000系列在主动降噪效果上只能说差强人意,与苹果、SONY、BOSE这种消费级耳机大厂不可同日而语。
就在我猜测final的下一代旗舰真无线耳机产品会是什么样子时,TONALITE来了。


“TONALITE”并非英语单词,因此我在FUJIYA AVIC秋季耳机展上第一次见到它的资料时根本念不出这个名字。查阅资料后得知其源自法语中的乐理术语“tonalité”(音色/调性),意为“一切音乐旋律的基调与风格”。final没有延续ZE8000的数字命名风格而是使用了一个独立的新词来命名TWS新旗舰,想必是在设计理念或者技术上有了新的探索。果不其然在FUJIYA展上见到final的工程师在向烧友讲解的并非音质表现而是教他们如何使用D.T.A.S.功能来扫描自己的面部和耳朵。由于语言不通我并未深入了解,而当时的展会上也没有提供开放试听。因此直到TONALITE在国内临近上市,我才有机会体验到它的音质和相关功能。
设计
TONALITE的外观设计很有意思,如果说充电盒的“长相”还算正常的话,那么水滴型的流线腔体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过往final在高端TWS上的一贯形象,甚至有朋友说它像“骑行帽”的。独特的造型加上不小的单元体积,让人不由得猜测这东西内藏了什么乾坤。



TONALITE的包装是一个白色的立方体,内部的空间设置很合理,不同功能的配件与说明书以及耳机本体分置于不同的位置。TONALITE的配件同样丰富:除了四种尺寸的final G套和可替换导管外,还附送了一个黑色的头带和几张带有“二维码”的AR贴纸。后者则是TONALITE核心的D.T.A.S.技术的实施载体。


总体来看TONALITE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精巧”,反而有几分厚重的意味。宽大的充电盒,加上造型不太“常规”的大体积耳塞单元,黑色表面有着粗磨砂的纹路,稍微透着几分粗犷,整体的气质也偏“商务”一些,不知道后续会不会出个白色版本。


从官方的介绍来看,TONALITE最为核心的卖点当属其不同于友商的D.T.A.S.数字映射音频模拟技术,宣称可以通过对人耳、面部等位置的扫描,针对不同人的生理特征来自动计算与“定制”声音,从而实现最佳的佩戴与聆听体验。此外得益于A10000的部分技术下放,TONALITE也具有极低的失真表现以及出色的音质而被称为“TWS版A10000”。

佩戴&操控
尽管“长相”略显怪异,但实际TONALITE的佩戴体验是很不错的,G套的加入实现了舒适稳固的佩戴,而单元背面引入的软质调节环对耳塞给耳洞带来的压力有着很好的缓冲与软加固作用,最大程度消除了入耳结构带来的异物感。同时,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有效控制了TONALITE单侧单元的重量,即使长时间佩戴也没有明显的不适与坠胀感。

操控方面,TONALITE依然采用触摸操作,通过单击、双击、长按等动作来实现对耳机功能的基本控制。由于放弃了ZE8000那样的复杂外观结构,TONALITE宽大且带有弧度的单元外壳操控难度大幅降低,误操作的概率也几乎为0,一旦熟悉后可轻松实现盲操作。

降噪
可能是final认识到此前的产品在ANC降噪功能与深度方面的乏力,TONALITE的主动降噪功能直接与SONY合作采用旗舰ANC降噪芯片系统,和三枚旗舰麦克风以及Fusion G耳套的被动降噪能力相结合,实现了final真无线耳机史上最强的主动降噪效果,单说降噪能力与深度的话,TONALITE已经完全可以和SONY、苹果、BOSE的同类型产品处于同一水准。在本文发布之前,我也已经携带它乘坐飞机出行来测试过其高强度降噪效果。此外,在开启降噪后TONALITE的耳压处于一个相当舒适的状态,完全不会出现耳压过高导致的不适,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标志着HiFi耳机品牌推出的ANC耳机能够在降噪体验上达到或接近消费级品牌旗舰产品的水平。

APP和D.T.A.S.
final专门给TONALITE“单开”了一个APP。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需要通过APP来实现D.T.A.S.技术所需的各类操作,靠原有的final CONNECT已经无法实现了。在自己“独占”的APP里,你可以调节降噪与环境音效果、音量调节优化、多点连接、10段自定义均衡器、触摸控制方案、高低增益、低延迟模式等选项,以及最最核心的D.T.A.S.设置。

完整的D.T.A.S.个性化扫描与计算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它和苹果等品牌的耳机产品"扫描"功能不同,后者更多是通过照片来匹配预设模型;而TONALITE的基本原理是借助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对你的面部、耳朵等身体部位进行扫描与测量,执行的是相对高精度的真实建模,并纳入D.T.A.S.的专属服务器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得出最适合你的声音曲线并应用在你的TONALITE耳机中。过程也很有意思,需要你分别在不戴耳机、戴耳机但不装耳套、使用附送的头带并粘贴AR贴纸等不同状态下接受系统的扫描与分析,整个过程易于理解,难度不大;只要你的网络环境通畅,阅读理解能力正常,操作难度是比较低的。

在完成扫描与计算后,APP会得出一个你专属的曲线方案,并允许你在“普通”和“个性化”两种声音曲线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对执行D.T.A.S.前后的声音效果进行比对。排除心理作用,结合个人实际听感来看,D.T.A.S.确实在解析力、声场、结像等方面有显著改善,这种差别接近于公模耳机和私模耳机在声音上的区别,即素质层级相同,但在某些方面有着更为出色,或者说更适合你的声音表现;同时由于各人生理特征的不同,这个曲线方案只适用于进行扫描的人,对于其他人并不适用。

音质
TONALITE的音质表现我负责任地说,明显强于ZE8000系列,主要的提升在于声音的密度和能量分布的平衡性,以及A10000技术下放带来的超低失真(后者其实也是执行D.T.A.S.的基础条件),让声音有了更高的潜力和可塑性。

从实际听感来看,TONALITE有着真无线耳机中极高的声音密度与饱满度,声音的综合表现出类拔萃,和A10000一样,TONALITE最为重视的不是单纯的素质,而是依赖于整体音色表现的乐感。其声音框架清晰开阔,三轴声场的规模不小,其内的声音元素丰满而不空泛,声音的层次感和解析极佳。TONALITE还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动态和瞬态表现,虽然和高价位有线耳机没法比,但这样的音质水平已经足以让它将T1级别的几个TWS甩开一个身位、往T0的方向迈进了。

TONALITE低频量感充足,不过量,下潜在TWS中是一流水准,弹性尤为饱满,同时延续了ZE8000系列身上丰富的低频层次感,保证了高水准的低频清晰度,从而在大框架下的声音审美层面领先于同价位竞品。TONALITE的中频厚度出色,结像丰满结实,距离适中、位置合理,头中效应轻微。在聆听人声曲目时能够发挥出细腻清晰的细节表现和夸张的分离度,同时还保持着良好的颗粒感和氛围感,甚至有点小毒。TONALITE的高频走的是较为中正的路线,不刻意突出锐度,保持了润泽的线条感和平滑的高频延伸,走的是求稳的实力派路线。此外,对高频毛刺和人声齿音的修饰十分到位,即使在开启降噪的情况下也几乎听不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元素。

小结
final TONALITE是一次大胆的、有准备的尝试,依托现实扫描技术和AI分析引擎的D.T.A.S.技术的加持,让它作为真无线耳机有了近似私模定制的声音体验;而TONALITE同时又保持着高音质旗舰真无线本身具备的高素质和更加丰富、成熟的功能。与SONY在降噪方面的合作,也使实际效果迈上了新的台阶。应该说在2000多元的价位,TONALITE在真无线耳塞里暂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与音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