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山东人,去厦门20多次,认为这10样早餐,比武汉,广州都好吃

厦门的吃,浸着海的咸腥气。宋元时商船泊岸,胡椒、丁香混着渔获的鲜,慢慢熬出沙茶的底。渔民不糟践东西,把滩涂里的星虫养净,

厦门的吃,浸着海的咸腥气。

宋元时商船泊岸,胡椒、丁香混着渔获的鲜,慢慢熬出沙茶的底。

渔民不糟践东西,把滩涂里的星虫养净,熬成冻,筷子一挑,满是海的实在,这土笋冻不是虫,是闽南人对海的惜物。

“民以食为天,海以鲜为馈”,

后来开埠,南洋的花生酱揉进沙茶面,粗瓷碗里,面吸透汤底,虾丸咬着爆鲜。

老作坊里,师傅抡木槌捶鱼糜,一下下,把海的嫩捶进鱼丸,机器快,却少了那点手温。

中秋时博饼骰子响,绿豆椪酥皮掉渣;

拜拜时摊薄饼,卷着笋丝、海蛎,是郑成功军队时的便捷吃法。

如今老街摊还在,蒸汽裹着沙茶香,一口下去,是厦门人没变的实在,

今天,跟诸位聊聊厦门的早餐……

沙茶面

18世纪末,厦门渔民之子阿福被印尼商船救起,学得沙嗲粉制法。

十年后归家,见母亲因失子哭至味觉尽失,情急中以沙嗲粉代盐入面,竟唤醒母亲味觉。

闽南语“嗲”与“茶”同音,遂得名“沙茶”。

这碗为孝心诞生的面,后由华侨陈有香改良,融入花生酱、虾干等二十余种原料,成就独特沙茶酱。

沙茶面贵在“鲜、香、辛、甜、咸”五味交融。

碱水油面滑韧吸汤,沙茶汤头乳白如琼浆,裹挟着炸豆腐的脆、虾仁的甜、大肠的腴。

老厦门人晨起必呷一碗,汤头滚烫落肚,辣得鼻尖冒汗,却直呼“够力!”(闽南语:带劲)。

如今它更登上国宴,金砖峰会时让外宾尝尽闽南烟火气。

这碗面里,藏着华侨下南洋的乡愁,也刻着厦门人“敢拼会吃”的脾性。

面线糊

乾隆下江南时,罗甲村闹粮荒,秀才妻子用墙角剩骨、面线碎和木薯粉熬出“龙须珍珠粥”,皇帝尝后龙颜大悦,赐名流传至今。

泉州永春蓬壶镇称“中国面线文化之乡”,

2025年起施行《泉州小吃面线糊制作技艺》地方标准,规范高汤勾芡、配料搭配,老手艺有了新章法。

面线糊的魂在“糊而不烂、清而不浊”。

细若龙须的面线沉浮乳白汤中,吸饱猪骨、虾糠、蚝干熬煮的鲜甜,配卤大肠的嚼劲、醋肉的酥香、海蛎的清甜,撒把葱花胡椒,热乎下肚,闽南俗语“甲饱”便从胃里暖到心头。

这碗糊,是婚宴上的“福寿延绵”,是游子复刻的乡愁,

更是鹭岛人“以简驭繁”的生存哲学,

清甜里藏着韧劲,就像活过三百年风雨的闽南人,苦尽甘来,烟火气里见真章。

鸭肉粥

始于1983年,最初是青年小方爷爷在厦禾路浮屿摆摊,用小推车卖粥。

因靠近码头,渔民深夜归港常来讨碗热粥暖胃,久而久之从早餐摊演变成24小时“深夜食堂”。

南宋诗人陆游曾赞“食粥致神仙”,而这家老字号的卤汁藏着茴香、八角等四十余味药材,鸭肉“金黄亮丽,肉质嫩而有嚼劲”,米粒分明却绵滑,

入口咸甜带酱香,恰似“米水融合,柔腻合一”的古法定义。

油条泡粥是标配,吸饱卤汁后酥脆与绵软并存,当地人常说“鸭肉粥配油条,真嗲!”。

如今它仍是夜归的士司机、加班白领的慰藉,凌晨两三点仍有人排长队。

这碗粥的魂,在于三代人守着“只此一家”的傲气,

更在于用百只鸭子的鲜,熬出半世纪的烟火温度——不花哨,却直抵人心。

冬粉鸭

诞生于20世纪中期码头工人市集,最初是“用土番鸭熬汤泡粉”的平民吃食。

槟榔明丽小吃店26年坚持“非土番鸭不香”的规矩,

鸭必选闽南120日龄土番鸭,汤头需10小时慢炖鸭架骨,清甜不腻,连汤底浮油都带着鸭油香,被老饕称为“鸭鲜本味”。

坊间传,这吃法藏着闽南“以鸭温补”的智慧,鸭性凉,配冬粉“吸油解腻”,成了市井里的“平民补品”。

汤头琥珀透亮,鸭肉嫩如脂玉,粉丝弹牙吸汁,蘸料必配蒜泥酱油,这是老厦门“好呷”的标配。

冬粉鸭的魂在“鲜”字:鸭胗脆、鸭血滑、鸭肠弹,一筷子下去,鲜甜直冲天灵盖。

如今虽遍及闽南,但最地道的仍藏在巷口老店,汤头不掺味精,全凭鸭骨香撑场,喝完连碗底都恨不得舔干净。

花生汤

1945年,泉州青年黄则和挑着扁担重返鹭江道,用闽南话吆喝“huasingteng”(花生汤),那声儿穿透晨雾,成了码头工人的“早班号角”。

他选用同安花生,经三小时慢炖,花生仁酥烂如云絮,汤色乳白似牛乳,甜而不腻,全靠火候拿捏,

“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甲要死”的民谚,说的就是这口绵密甘甜。

这碗汤,熬的是岁月。

1950年黄则和盘下中山路店面,挂起老招牌,从挑担到店铺,成了厦门人的“集体记忆”。

如今“中华老字号”的匾额下,汤里仍浮着琥珀色花生仁,咬一口化在舌尖,甜得扎实,暖得熨帖。

配根油条蘸汤,酥脆与绵软碰撞,甜咸交织,是闽南饮食的“哲学”。

这碗汤,早已超越了美食,成了离乡人的乡愁,是“添丁”的吉祥,是团圆夜的暖意,是厦门的烟火气。

闽南咸粥

清光绪年间,诏安官宦家孙媳妇偷吃剩菜煮粥,长孙谎称“猫仔吃食”掩人耳目。

这锅用鱼虾、肉片、香菇急火涮出的粥,因浸着少年夫妻的情意,竟成了闽南人的“爱情粥”。

如今厦门澳头蠔干粥更被列省级非遗,三百年前台湾商人跨海寻味,带回这碗“咸鲜绵绸”的乡愁,让两岸人“真赞”!

这粥讲究“鲜”字当头:

珍珠米与带髓排骨高压熬出乳白骨汤,芋头块吸饱汤汁绵软似云,虾干、海蛎干油炸增香,起锅前撒把翠绿芹菜末,淋上炸葱头油——咸中带甜,鲜得掉眉毛!

老厦门人常说“好呷不过咸粥配菜脯”,配一碟陈年萝卜干,

晨光里嗦一口,从胃暖到心尖儿,比喝甜粥更“落胃”!

扁食汤

1946年挑担叫卖的“扁食嫂”邱素华,支起扁食摊,用潮州冬菜、福州风味肉泥撞出独特鲜甜,被《厦门日报》报道后引发“个体户是否灭社会主义志气”的争论,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萌芽的缩影。

如今赖厝埕扁食店仍守着原址,黄国宝坚持凌晨五点熬骨汤,

用400斤猪后腿捶打半小时肉泥,加晒烤炸捶的鳊鱼粉提鲜,汤头清得能照见人影,皮薄如蝉翼却煮不破,咬开是弹牙虾仁与肉香的交响。

这碗汤的魂在“鲜”字,

骨汤四小时慢熬,撒把芹菜末,滴两滴香油,咸香里裹着闽南人的烟火气。

老厦门人爱配拌面,花生酱的香与扁食的鲜在舌尖缠绵。

如今它入选米其林必比登,却仍守着七十年前的老味道,

连渔船捕鳊鱼都要等东山酒楼一周,只为留住那一口“古早”的鲜。

满煎糕

清咸丰五年,左宗棠在马尾造船厂督建时,

为让士兵吃上便携饱腹的口粮,将北方咸面饼卷大葱的硬核吃法,

改良成闽南人钟意的甜口,福建蔗糖与花生碎裹进发酵面糊,经平底锅“满煎”成蜂窝状糕体,因“煎满锅”得名“满煎糕”。

《同安风情习俗》载,此糕随清兵南征传入闽南,成为冬春季早点标配,

老厦门人常说“一口满煎糕,配豆浆,日子才叫甜”。

这糕看似朴素,内里却藏着“甜味三重奏”:

表皮微脆带焦香,内里软糯如云,夹层是花生碎、芝麻与红糖的狂欢,咬下时糖浆微融,花生粒在齿间蹦跳,甜而不腻。

闽南话里“满煎”读作“muān”,恰似这糕的灵魂——满而不溢,甜得实在。

如今虽有了奶油玉米等新口味,但老字号仍守着“老面引子发12小时”的古法,

就像老师傅说的:“火候七分转,耐心十分甜,这才是闽南人的生活哲学——再忙,也要留块柔软的夹心。”

烧肉粽

南宋时泉州人改良艾香粽,将糯米裹入卤肉、香菇、板栗,用竹叶捆成菱角状,既防鱼虾啃食又添清香,后随华侨漂洋过海,成为“唐山家乡味”。

1940年首推宴席化肉粽,20世纪80年代中山路“1980烧肉粽”更让这口热食从端午限定变为日常美味,“烧”字在闽南语里就是“趁热吃”的灵魂。

这粽子讲究“过五关”:

选三肥七瘦同安黑猪五花肉,配漳州香菇、金门虾米,糯米浸四小时后炒至干松,裹入咸蛋黄、板栗,粽叶松紧需拿捏。

太紧米硬,太松漏香,最后沸水煮三小时,让竹香与肉脂交融。

吃时拆叶,热气裹着咸香直窜鼻腔,糯米黏韧油润,卤肉汁渗入米粒,沙茶酱一蘸,甜辣鲜香在舌尖炸开,连壳都带味儿。

如今烧肉粽玩出新花样,鲍鱼瑶柱粽、桂花梅子粽层出不穷,冷链技术更让它漂洋过海,成为海外游子的“乡愁快递”。

馅饼

这得从郑成功收台前说起。

那年军中厨子用绿豆、猪油煨出酥饼,将士咬一口“咔嚓”响,士气跟着饼香涨三分,这铁血甜意随商船漂进鼓浪屿茶楼,被邓央仔夫妇在“庆兰斋”揉成细皮嫩馅。

1892年他们立起招牌,把街头盆煎饼炼成茶桌上的“皮酥馅靓”,后来17家老字号合营,揉出“鼓浪屿馅饼”的百年名号。

2022年更成了省级非遗。

这饼子薄得透光,酥皮掰开能数六层,绿豆馅润得像含了口泉,甜而不齁,冰冰凉凉,咸饼的肉丁裹着猪油香,配铁观音最“好呷”。

如今创新口味多了椰丝、黑米,低糖版也跟上潮流,但老手艺还在,

山东面粉配二层猪油,反复擀压出酥,绿豆得泡八时辰才蒸,糖膏要软到裹刀刃。

天亮了。

蒸汽升起来,摊主掀开锅盖,海的味道又活过来了。

吃面的人吸溜着,喝粥的人捧着碗,筷子挑起的是面,勺子舀起的是日子。

那些咸的、鲜的、甜的,都落在胃里,变成走下去的力气。

海还在那里,人还在吃。这就够了。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1
用户10xxx61 2
2025-11-05 17:30
潮汕人会整吃的,有空去玩一下,体验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