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事教育工作20年的老师,我见过太多三四线家长焦虑:“我家孩子在县城上学,资源不如大城市,怎么学?”“我英语不好,怎么教?”“报了班但孩子还是不开口,是不是老师不行?”
其实,英语学习的核心不是“资源多”,而是“方法对”——尤其是对三四线家庭来说,选对“接地气的方法”和“靠谱的老师”,孩子不用花大价钱,也能既考高分又敢开口。今天就从老师的视角,和你聊聊具体怎么选、怎么做。

很多家长一上来就问“怎么让孩子考100分”,但作为老师,我想说:“考高分”是结果,“敢开口”是能力,这两个的前提是“孩子觉得‘英语有用、有趣’”,愿意主动学习英语。
县城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小雨,英语成绩一直中游。有次她遇到外国游客问路,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懂对方是在问路,磕磕巴巴地用left,straight,here讲完。游客笑着感谢了她。 回来后,小雨天天追着妈妈问:“妈妈,我想好好学英语,我想和外国人说话!”
你看,当孩子觉得“英语能帮他解决问题、获得认可”,他会主动学。考试是“分数”,但“开口说”是“底气”,这两个不矛盾,关键是你怎么把它们串起来。

作为老师,我常告诉家长:“普通家庭不用‘高大上’,用对‘小方法’比盲目抄北上广深的作业更有效”。
1. 用“生活场景”当“教材”:孩子每天都在“被浸泡”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孩子每天接触的场景,就是最好的“课堂”。不用刻意教,把英语变成“日常对话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吸收。
作为老师,我建议家长这样做:
- 固定场景,重复输入:选孩子每天必做的事(吃饭、穿衣服、上学),比如“吃饭时说英语”“穿衣服时说英语”。
吃饭时:“Rice is white, and it’s delicious. Do you want more?”(米饭是白的,很好吃,你想再来点吗?)
穿衣服时:“Coat is warm, put it on. Then you won’t catch a cold.”(外套暖和,穿上就不会感冒)
- 游戏化互动,降低压力:比如孩子玩积木时,你说:“This block is red, that block is blue. They make a tower.”(这个积木是红的,那个是蓝的,它们搭成了塔),孩子会跟着你说“red”“blue”,重点是“玩”而非“学”。
语言是“浸泡”出来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听方言,听多了自然会说——孩子每天听,慢慢就敢开口了。

2. 用“游戏”代替“学习”:孩子追着你说“再玩一次!”
我见过太多家长逼孩子“背单词、做真题”,结果孩子越学越抵触。作为老师,我想说:“孩子不是‘怕难’,是‘怕枯燥’”。把英语变成“玩”,孩子会主动参与。
常用的3个游戏,家长在家也能玩:
- “单词寻宝”:挑10个高频词(如“apple”“book”“cat”),贴在冰箱、沙发等孩子常看到的地方,每天让孩子找3个,找到一个给一个小奖励。
- “角色扮演”:读《牛津阅读树》时,让孩子演“Kipper”,你演“妈妈”,故意说错:“I go to school yesterday”,孩子会笑着纠正:“老师,是‘I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你就夸张地说:“哇!你比老师还厉害!快教教老师‘went’怎么读?” 孩子越教越自信,连语法都变扎实了。
- “绘本接龙”:读绘本时,读到“Peppa is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让孩子接:“Jumping is fun, I want to jump too!” 接不上也没关系,你就说:“Let’s guess together—muddy puddles are wet, and you jump in them…” 孩子会跟着你一起想,慢慢就敢开口了。

3. 用“考试”反哺“能力”:考高分和开口说,是“一家人”
很多家长把“考试”和“开口说”对立,其实现在的英语考试早就“回归语言本质”——新课标要求“能用英语做简单交际”,比如中考作文要写“倡议书”,高考阅读要理解“跨文化场景”。
作为老师,我建议家长这样做:
- “真题是‘应用工具’,不是‘压力来源’”:比如孩子做阅读理解时,遇到“the cat is chasing a mouse”,别只让他选对答案,而是问:“What is the cat doing? Can you describe it in your own words?”(猫在做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孩子说“chasing mouse”,你就夸“你不仅看懂了,还会用自己的话描述,比只选对答案厉害多了!”
- “作文从‘真实’开始”:别逼孩子写“高级句子”,刚开始,就写“今天我吃了什么”“和谁玩了什么”。比如孩子写“Today I eat rice. It’s good.” 你不用改语法,就说:“你写的‘rice’很清楚,妈妈好像看到你在吃米饭了,真不错!” 真实的内容既能拿分,又能让孩子觉得“英语能帮我写好作文,也能帮我说话”。

作为老师,我见过太多家长在选老师时踩坑:花了几千甚至上万甚至报班,孩子却越来越怕英语。其实,选老师可以看这3点:
1. 看老师是否“关注孩子的兴趣”,而非“只讲考试技巧”
我见过最“差”的老师,上课只讲“这道题考什么”“那个单词怎么拼”,孩子像“机器人”一样背,下课后就忘。好老师会想办法把孩子带入英语的语境。比如,好老师可能会说:“我们今天学‘animal’,我们来玩‘animal sounds’游戏——‘cat’怎么叫?‘dog’怎么叫?你模仿一下,我们就奖励‘animal sticker’!” 孩子为了“贴贴纸”,会主动开口,这才是“让孩子爱上英语”的老师。
2. 看老师是否“用‘生活场景’教英语”,而非“死记硬背”
有的老师上课让孩子读100遍“apple”,孩子觉得“这有什么用”。好老师会说:“‘apple’是我们每天吃的水果,你喜欢吃吗?你可以对妈妈说‘I want an apple’,妈妈就知道你想吃了!” 把单词和“生活需求”结合,孩子会觉得“英语有用”,自然愿意学。
3. 看老师是否“鼓励孩子‘犯错’”,而非“纠正语法”
孩子开口时说错话(比如把“thank you”说成“三克油”),好老师会笑着说:“你说的‘三克油’我听懂了,我们一起查字典,看看‘thank you’怎么读更标准好不好?” 差老师会打断:“错了!重说!” 孩子会越来越怕开口。

当然,我想说:老师是“引路人”,家长是“陪伴者”,两者配合才是最好的“课堂”
三四线家长不用羡慕“大城市的外教”,你不需要会说流利的英语,老师也不一定需要“英语专业八级”,“孩子觉得‘英语有用、有趣’”,这才是学好英语的核心。
作为老师,我见过太多孩子:家长用“生活场景+游戏”陪他学,老师用“鼓励+兴趣”引导他开口,孩子从“不敢说”到“主动说”,从“考试中游”到“班级前列”。
你看,普通家庭也能养出“高分+开口”的孩子,关键是“选对方法、找对老师、陪他慢慢走”。英语学习没有捷径,但有“笨办法”——而最好的“笨办法”,就是“你愿意陪他说,他愿意陪你玩”。
关注@家庭心理师徐伟伟,育儿不焦虑,家庭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