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说宋武帝刘裕临终前的安排导致了南朝宋的宗室内乱?

对南北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南朝宋的宗室内乱在南北朝时期最为激烈。根据史书记载,南朝宋的大规模宗室内战就爆发了

对南北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南朝宋的宗室内乱在南北朝时期最为激烈。根据史书记载,南朝宋的大规模宗室内战就爆发了多次,兄弟相残更是代代不绝,刘宋历代皇帝的儿子们几乎很难成年善终。以至于出现了“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的诗歌。

客观地说,导致南朝宋宗室内乱过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些确实非人力所能控制。但南朝宋的历代皇帝对宗室内乱负有很大责任,而开国皇帝、南朝宋武帝刘裕也不例外。可以说宋武帝刘裕临终前的安排是引发南朝宋宗室内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去世,享年六十岁。刘裕在政治上是大器晚成,在私人生活上则是老来得子。刘裕去世时,他的长子刘义符还不到十六岁。因此刘裕临终前任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而问题就出在这几个顾命大臣身上。

按照南朝宋的官方说法,刘义符继位后好为游狎之事,不理朝政,搞得内部帑藏空虚,外部败于北魏。刘义符当时还不到十八岁,喜爱游玩本是少年心性。最重要的是,南朝宋的实权当时控制在四个顾命大臣手中,可以说刘义符既没有权力做到“帑藏空虚”,也不应该为对外战争承担责任。

然而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决定废黜刘义符,另立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皇帝。檀道济本来是反对的,但还是被落下了水。景平二年(424年),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发动政变,将刘义符废黜为营阳王,将刘裕次子刘义真废为庶人。随后徐羡之派人杀死被废的刘义符、刘义真。

在确定刘义符、刘义真死后,徐羡之等人拥立刘义隆为皇帝,是为南朝宋文帝。结果就是刘义隆终生都面对三个问题:第一,继位的合法性不足;第二,无法真正信任朝臣;第三,担心自己的兄弟成为推翻自己的选项。于是刘义隆大力扶植自己的儿子,最后他自己死在了儿子刘劭手里。

元凶刘劭弑父夺位后,刘义隆第三子刘骏打败刘劭,继位称帝,是为南朝宋孝武帝。与父亲刘义隆相比,刘骏继位的合法性更加不足,对自己的兄弟自然更加猜忌,南朝宋的宗室矛盾至此全面升级。而要追溯南朝宋宗室内乱的源头,应该是刘义符被废引发的南朝宋皇帝的合法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