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派的完美逃脱计划——《不翼而飞:世纪大劫案》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不翼而飞:世纪大劫案》。
片名Stolen: Heist of the Century(2025)。

这部纪录片基于斯科特·安德鲁·塞尔比和格雷格·坎贝尔的著作《完美无瑕》,讲述了2003年发生在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中心的惊天劫案。通过真实访谈、案件重现、警方档案与罪犯自白,还原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盗窃。
那起案件被称为“世纪大劫案”,一方面是因为被盗财物价值高达1亿至3亿美元,另一方面更因为作案手法精密、计划周详,几乎颠覆了人们对安保的认知。

安特卫普钻石中心被誉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金库深埋地下两层,设有红外热感应、磁力锁、24小时监控与多重钢门。
在2003年2月的一个周末,一伙学院派意大利窃贼在不触发任何警报的情况下,潜入金库,盗走价值超过一亿美元的钻石、黄金与珠宝。
案件震惊全球,不仅因为损失巨大,更因为作案过程如同演电影,不留痕迹、不留声响,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既定事实不需要多说,影片需要不断追问的是“如何发生”。
导演没有采用夸张的音乐或戏剧化的剪辑,而是让当事人亲自开口来拼凑情节。
前钻石专案组指挥官阿吉姆·德·布鲁克与侦探帕特里克·佩斯,依然对案件记忆犹新。他们的叙述中带着一丝无奈,甚至敬佩,对手的智慧,远远超出了警方的预期。

主犯莱昂纳多·诺塔巴托洛首次在镜头前详述案件。他语气轻松,面带微笑,仿佛在讲一段往事,而非一场罪行。他承认参与,却否认自己是主谋;他描述细节,却又在关键处含糊其辞。他试图把责任推给别人,说有个叫亚历山德罗的人才是幕后操纵者。可没人能确定这个亚历山德罗是否真的存在,他的说法充满了不确定性。
影片让警方与罪犯的陈述交叉出现,让观众在不断对比中发现真相。

诺塔巴托洛不是一个典型的恶徒,而更像一个精心布局的棋手。他是这场劫案的核心人物,也是精英盗窃团伙“都灵学派”(The School of Turin)的关键成员。
他在钻石中心租下办公室,花了两年时间摸清每一道安全程序。他了解每一个传感器的弱点,每一把锁的机制。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知道如何进入,更知道如何退出,还不留下指向自己的证据。
案件最终被破并非因为技术漏洞,而是因为一个极其低级的失误。劫匪将包含钻石包装材料的垃圾散落路边,被警惕性爆棚的农场主发现并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最终逮捕了诺塔巴托洛,但大部分钻石至今下落不明。诺塔巴托洛只因“轻微罪行”被判短期监禁,出狱后依然自由。

莱昂纳多的行为就很耐人寻味,他明明有能力策划如此精密的劫案,却在逃跑环节因为处理垃圾这样的小事留下破绽,最终被警方抓获。
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推测,有没有可能设计被捕也是诺塔巴托洛计划的一部分。
他深知“一罪不二审”的原则,于是故意因小罪入狱,既保护了赃物,也避免了因大宗盗窃再次受审。出狱之后,他便可安然享受战利品。如果这一猜测成立,那么这场劫案不仅是学院派盗贼的技术胜利,更是心理与法律层面的完美操作。


《不翼而飞》并没有刻意美化罪犯,但它呈现了智商型犯罪带来的震撼。我们一边谴责罪行,一边又忍不住惊叹于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这种警匪博弈的解谜感觉让观众在道德与智识之间产生拉扯。我们明知盗窃是错的,却又无法不被这种近乎艺术性的作案手法吸引。警方代表秩序与正义,罪犯代表混乱与智慧,导演没有回避这种矛盾,反而通过警方与罪犯的对比访谈,突出这种戏剧效果。
警方破案却未追回大部分财物,罪犯入狱却可能仍是赢家,观众看完全片也没有确凿证据断定谁在说谎、谁在隐瞒。

真实版完美劫案,
钻石与谎言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