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正式落地执行。该规范不仅对符合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设定了速度上限,还对车辆塑料使用量作出了重量限制。受此影响,越来越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电摩与电轻摩,各大企业也纷纷调整战略,向电摩产业转型,电摩时代或许真的即将来临。
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限速与限塑成争议焦点
早在 2019 年,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便已实施,这是自 1999 年通用标准出台后的首次更新。而今年 9 月,2019 年国标的修订版正式生效。在修订工作启动前,相关部门开展了多轮民意调查,当时公众普遍期待新规范能充分回应大众的出行需求,可从实际情况来看,新规范虽在部分方面有所调整,但对群众核心诉求的回应力度仍显不足。

新国标中,不乏值得肯定的改进之处:其一,不再强制要求电动自行车安装脚蹬装置;其二,将铅酸蓄电池车型的重量上限从 55 千克提高至 63 千克;其三,进一步强化了车辆的爬坡能力与刹车性能。然而,车主们最为关注的车速问题并未得到改善,车辆最高行驶速度依旧锁定在 25 公里 / 小时,甚至新增了多项防篡改措施,例如当车速超出限制时,电机将短暂停止工作。
在此之前,给电动自行车解除限速就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即便到了现在,仍有大量用户在网络平台上讨论相关话题。显然,即便相关部门加大查处与处罚力度,也未能彻底杜绝解限速的乱象。这一情况充分说明,当前的限速标准与老百姓的实际骑行需求存在脱节。正如部分网友所言,要是制定标准的专家有过骑车通勤的经历,或许就不会出台这样的限速规定了。
除了速度受限,电动自行车的外观设计也引发了不少不满。为降低车辆燃烧风险、减缓燃烧速度,新国标明确要求塑料用量不得超过整车重量的 5.5%。这一规定直接导致如今市面上的电动自行车多以简陋外观为主,既不美观,骑行体验也欠佳。未来,预计会有不少品牌推出采用新型材料的国标电动自行车,但这类车型的价格必然会大幅上涨,这将显著增加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电摩与电轻摩:渐成市场主流之选
此前,小甄发起了一项关于电动出行工具选择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国标电动自行车、电摩与电轻摩之间,选择国标电动自行车的受访者占比不足 30%,选择电轻摩的占比达 40%,选择电摩的占比为 30%。从这一数据不难看出,电动自行车已不再是消费者更换出行工具时的首选。
这一趋势的形成其实不难理解。相较于电动自行车,电摩与电轻摩在各方面优势更为突出:不仅拥有更快的行驶速度和更远的续航里程,外观设计也不受限制,车型选择十分丰富。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两三千元的电轻摩是不错的选择;预算较为充裕的消费者,可选择四五千元的电摩;若追求极致的骑行性能,市场上还有万元级别的高端车型可供挑选。

从实际路面交通情况来看,电摩与电轻摩的数量并不少于电动自行车。除部分实施禁限摩政策的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等摩托车上牌难度较大的城市外,其余地区电摩与电轻摩的数量甚至远超电动自行车。此外,关于驾驶资质问题,短期内多数地区的要求并不严格,据统计,至少有 80% 的电摩、电轻摩车主尚未取得摩托车驾驶证。
行业转型:各大品牌争相布局电摩赛道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电摩与电轻摩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电动自行车也不再是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当下,各大知名企业纷纷聚焦高速电摩赛道,一方面是因为电摩产品利润空间更大,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消费者对电摩的需求持续攀升。

以往,多数企业在电动自行车与电摩领域均衡发力。但近两年,以九号为代表的新兴品牌在电摩领域迅速崛起,九号、极核等品牌的高端电摩在街头随处可见,深受外卖从业者青睐。面对市场变化,传统电动交通工具品牌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各自的电摩产品,如台铃的火眼机甲系列、爱玛的 A7 系列、新日的梦想系列、绿源的 S 系列等。与此同时,众多中小品牌也通过推出子品牌的方式入局电摩市场,例如智迈、赛鸽旗下的黑骑士系列、巨龙旗下的黑鲨系列,还有众多新兴电摩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由此可见,两轮电摩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各类企业争相入局分一杯羹。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哪些品牌能脱颖而出,目前仍是未知数。
结语
最后,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此刻让你选购一辆电动出行工具,你会选择新国标电动自行车,还是电摩或电轻摩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