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26 年 4 月起实施!信用修复新规落地 轻微失信原则不予公示

信用记录已成为个人和市场主体的 “经济身份证”,其管理与修复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2025 年 1
信用记录已成为个人和市场主体的 “经济身份证”,其管理与修复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2025 年 11 月 1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议通过《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明确自 2026 年 4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以过罚相当为基本原则,构建了分类分级的失信信息管理体系,细化了信用修复的具体路径,为信用主体提供了更明确的权益保障依据。

办法核心亮点在于将失信信息按严重程度实行差异化分类管理,打破了以往失信信息管理 “一刀切” 的模式。其中,轻微失信信息原则上不予公示,仅在确有公示必要的特殊情形下,公示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且信用主体履行相关法定义务后,可直接申请信用修复;一般失信信息的公示期限设定为三个月至一年;严重失信信息的公示期限则为一年至三年。这一分类标准既彰显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又为轻微失信主体预留了纠错空间,体现了精准化、人性化的治理导向。

关于信用修复的申请条件,办法作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信用主体需同时满足四项法定要求方可提出申请:一是全面履行法定义务,包括结清相关款项、纠正违法行为等法定责任;二是完成相应责任追究,涉及行政处分、纪律处分等追责事项的,需确保已全部落实到位;三是公开作出信用承诺,明确后续诚信经营、合规行事的具体举措;四是符合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法定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修复并非自动生效,信用主体需在最短公示期满后主动提交申请;而最长公示期满后,无论是否申请修复,相关失信信息都将自动停止公示,但未纠正失信行为的主体,仍需按照对应行业规定接受后续处理。

此次《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的出台,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向规范化、精细化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明确失信信息分类标准、公示期限和修复流程,既维护了信用惩戒的严肃性,有效遏制严重失信行为,又解决了以往信用修复标准不统一、流程不清晰等问题,为信用主体提供了可预期的权利救济路径。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新规降低了轻微失信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减少了偶然失信对日常生活的长期影响,更好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信用修复是引导失信主体纠错改过的重要制度设计,而非失信行为的 “避风港”。随着办法的正式实施,后续相关部门或将出台配套细则,进一步细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和修复操作流程。

关注本号,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法律政策解读、信用权益保障指南,让您在法治轨道上精准规避信用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持续解锁更多实用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