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美领跑,欧洲慌乱!德国总理宣称“绝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香瓜中美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香瓜

中美刚一握手,德国就开始“变脸”。在全球聚焦中美博弈之际,竟然是欧洲的“工业心脏”最先乱了阵脚,一番急转直下的表态,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

10月30日,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一场100分钟的会谈吸引了全球目光。 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镜头笑容满面,用“莫大的荣幸”形容与中方的对话,甚至为这场会谈打出“12分”的超满分评价。

当中美达成新一轮关税协议的消息传来,德国总理舒尔茨突然跳脚宣称“绝不能由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两大经济体的握手言和,让欧洲的领头羊最先坐不住了。德国到底慌什么?中美握手,关德国什么事?

釜山的这次握手,对欧洲来说并非问题的根源,而是欧洲早已存在的结构性裂痕,清晰无误地暴露了出来。欧洲长期以来追求的所谓“战略自主”,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

欧洲追求的独立身份,在现实的经济引力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釜山协议无情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两个真正的巨头直接坐上牌桌时,欧洲既不是玩家,也不是裁判,而是一个随时可能被重新定价的利益相关方。

特朗普为了这场会谈,甚至罕见地提前到场,会后还亲自送行,这种急于缓和关系的姿态,背后的驱动力正是冰冷的经济现实,特别是来自其农业州票仓的巨大压力。

中方的筹码清晰而有效。此前暂停进口美国大豆的决定,曾让美国豆农们一夜间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惨重损失。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空话。相较之下,美国的传统盟友们就没这么幸运了。日本曾为了让美国把关税从25%降到15%,付出了约5500亿美元的巨大让步。

韩国的代价同样高达约3500亿美元。这些数字冰冷地提醒着欧洲,所谓“盟友”的经济利益,在美国的算盘里是可以被交易和量化的。

通过有力的反制与谈判,中国不仅让美国决定即日起取消一项针对芬太尼的10%关税,还把另一项高达24%的关税推迟了一年执行。作为回应,中国也将原计划10月9日生效的稀土出口管制暂停了一年。看看这交易的条款,再想想日韩付出的代价,欧洲的政客们怎能不心惊肉跳?下一个被摆上货架的,会是谁?

德国的焦虑感尤其强烈,因为它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攥着。中国已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高达1634亿欧元的双边贸易额,对一个经济已然停滞的国家来说,堪称生命线。更要命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供应链依赖。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曾发出警告,如果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芯片供应中断超过一个月,整个欧洲的汽车生产线可能都将面临全面停摆。这种深度捆绑,让德国在想挺直腰板说话时,总是底气不足。

回头看,这一切仿佛是历史的讽刺。欧盟曾高举“价值观”大旗,亲手搁置了本可以平衡双边经贸关系的《中欧投资协定》,错失了最佳时机。

然而,在另一份与美国的贸易协议中,他们却又承诺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并大量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和军备,亲手加深了对大西洋彼岸的依赖。这种自相矛盾的选择,最终把自己逼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死胡同。

朔尔茨那句“技术未来不能由中美决定”的呐喊,更像是在掩饰欧洲在科技赛道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边是宏伟的自主计划,一边却是孱弱的产业基础、错误的能源政策以及关键资源的严重缺失,这巨大的反差让他的高科技雄心显得有些空洞。

欧盟曾发布《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雄心勃勃地计划投资超过100亿欧元建设自己的算力设施,以求技术自主。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一个基本问题却被选择性忽视了:电从哪里来?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正在坚定地执行关闭所有核电站的计划,导致国内电力供应日益紧张。

发展人工智能这种极度耗能的产业,却没有稳定且廉价的能源基础做支撑,所谓的“高科技议程”听起来更像一句写在纸上的口号。

看看美中在釜山的谈判桌上,双方亮出的都是硬核科技牌。中国凭借其在全球稀土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不仅产量占全球70%以上,更关键的是掌握了核心的提炼分离技术——精准地捏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供应链命门。

这种底牌,让中国的稀土管制威胁变得极具分量。反观欧洲,高达90%的稀土依赖进口,在这些决定未来的战略资源上,几乎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其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别人手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创新链条的断裂。朔尔茨自己也无奈承认,德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有顶尖的科研成果,却无法有效地将它们转化为能赚钱的商业产品,尤其在AI领域,创新链条存在着一道“死亡之谷”。

与此同时,本土化工巨头巴斯夫等企业,正因为国内高昂的能源成本,被迫将最先进的工厂迁往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一边是技术雄心,一边是产业“空心化”,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

而当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凭借自身努力崛起时,欧盟的第一反应不是奋起直追、加强合作,而是条件反射般地挥舞起高达47%的关税大棒。这种落后的保护主义思维,非但不能保护自己的产业,反而会固化其技术上的落后地位,关上了宝贵的竞争与合作窗口期。历史一再证明,壁垒从来保护不了未来。

10月份,德国外长的访华行程在最后一刻被戏剧性地取消,随后又尴尬地表示希望“推迟”重排。这种在强硬与缓和之间反复横跳的姿态,在国内引发了潮水般的批评,被视为一场“外交灾难”。这背后,正是德国政坛内部对华政策的严重撕裂,绿党等意识形态派与急于保住经济利益的商界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分歧。

这种分裂从柏林蔓延到了整个布鲁塞尔。在对华战略上,“法德轴心”早已裂痕遍布。以法国为代表,主张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而以德国为首,则因深刻的经济依赖而倾向于务实缓和。这导致欧盟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无法“用一个声音说话”,极大地削弱了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博弈能力和国际信誉。

就连在信息战层面,欧洲也显得极为被动。回顾这次釜山会谈,美方从10月中旬便开始精心地进行舆论预热,试图主导整个事件的叙事框架。而中方则沉稳地将消息保密到10月29日晚才公布,牢牢掌握着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中,欧盟完全是个局外人,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然后做出迟缓的反应。

当中美在釜山达成初步共识,特朗普透露中方将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并计划于次年4月访华时,欧盟的选择显得尤为尴尬。有观点批评,欧盟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非但没有选择与同样面临关税压力的中国联手,反而选择了支持美国。

现在,当牌局的走向突然改变,这种“站队”的后遗症便开始显现。有地缘政治分析甚至预言,当美国无法再从中国身上获取超额利润时,其“金融收割”的镰刀,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会转向富裕但分裂的欧盟。

朔尔茨的焦虑是一个开始,但如果欧洲不能将这次强烈的外部冲击,转化为刀刃向内的改革动力,去真正弥合其经济、技术和政治上的结构性裂痕,那么当下一场大国博弈的潮水涌来时,它会绝望地发现,自己脚下这片被称为“战略自主”的沙滩,远比想象中更加松软。